【明報社評】2023年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報告出爐,小三、小六及中三級別學生的中英數表現全線下跌,甚至錄得歷來最低。3年疫情影響學童學習與發展,課業水平下滑,成為國際普遍現象。今屆TSA復辦,學生達標率顯著下跌,屬預期之內,需要跟進處理,惟不能再走盲目操練之路。外國研究顯示,疫情對學童課業的影響,存在階級差異,基層學童所受影響最大,而底子打不好,又會進一步增加他們疫後奮發圖強的難度,甚至出現所謂「學業長新冠」(Education's long COVID),不僅未能追上,反而愈墮愈後。特區當局和教育界須加強支援基層弱勢學生,收窄因疫情而擴大的「學業階級差距」。
3年疫情影響學習
中小生表現大倒退
教育局對上一次做TSA,已是2019年之事。根據當年的評估報告,本港小三、小六及中三級別的學生,在中英數3個科目的表現大致平穩,雖然小三TSA報告三科達標率均呈微跌,但最多亦不過是1個百分點左右,從統計學角度而言,各科達標率波動並不顯著。受新冠疫情影響,之後3年都沒有做TSA,直至今年才復辦。
最新TSA報告顯示,參與評估的三個級別學生,中英數達標率均明顯下跌,其中小六和中三生的英文及數學,以及小三生中文的達標率,均是2005年有紀錄以來最低,跌幅介乎5.9至8.5個百分點。教育局表示,今次TSA結果,與國際大型評估所反映的疫下學生表現相若,背景具特殊性,不宜以今次評估結果作定論,呼籲校方和家長要理解整體達標率下跌背後原因,給予學生空間重新適應校園生活與節奏。
有關TSA的爭議,過去曾經鬧得沸沸揚揚。學校之間的攀比文化、部分家長「驚蝕底」的心態,以及擔心政府殺校,令TSA操練文化一度大行其道,大批小學生成了盲目操練下的犧牲品;與此同時,高度政治化的社會氛圍,亦無助當年各方實事求是處理有關TSA問題。TSA本意是評估全港學生整體水平與學習進度,透過蒐集數據,協助學校促進教與學,很多先進地區都有類似制度,若不考TSA,久而久之,學校可能不知教學成效在全港處於什麼水平。TSA有其存在價值,真正害事的是操練文化及背後的扭曲價值觀。今次評估結果,正好反映了TSA的作用。
近年香港出現移民潮,今年中學文憑試放榜,只有4名狀元,屬歷來最少,有人認為這與優秀學生移民或負笈海外有關,考評局則認為不能以一次考試下定論,畢竟今年六成科目均多了考生取得5**成績,反映整體成績有進步。今次TSA各級學生表現下跌,跟移民潮有沒有關係,難以客觀論證,但新冠疫情影響學童課業與人際關係發展,卻有很多研究和證據支持。
新冠疫情下,中小學生長時間只能上網課,無法過正常校園生活,無論學生、家長和教育界普遍認同,網課效率偏低,學童在家容易分心,邊上網課邊打手機,更是時有所聞;初中生未能上實體課,科學實驗只能看片,無法親身嘗試,學習效果自然亦打折扣。疫情初期學校網課安排不成熟,等到有所改善後,學生整體進度已落後了不少;基層學童家居環境較差,上網設備不理想,容易斷網又或聽不清楚老師授課內容,尤其不利學習。有資助小學校長指出,今屆TSA,基層學生表現下跌較為明顯,相信正是與疫情有關。
歐美國家2022年逐步實現疫後復常,新冠疫情對學童學習的影響,成為不少學者研究的課題。《自然人類行為期刊》今年初刊出一篇以發達國家為主的15國比較研究,發現學童學習進度疫情期間顯著放慢,乃是普遍現象,當中又以來自弱勢群體及低下階層的兒童,受影響程度最嚴重。更甚的是,研究發現這種「學習赤字」(learning deficits),並未因為復課復常而消失,很多學童仍然未能追回學習進度。美國這兩年的「全國教育進展評估」(NAEP,相當於香港的TSA),也得出了相似發現:去年NAEP報告顯示,美國學童閱讀能力及數學表現均見倒退,聯邦政府為此投入百億計美元加強支援,然而今年報告結果未見多少起色,由疫情所造成的弱勢-強勢學習差距,不僅未有收窄,反而有擴大之勢,當地教育界甚至稱呼這現象為「學業長新冠」,對此深以為憂。
「學習赤字」待縮窄
提防「學業長新冠」
香港疫後復常,學生回復正常學習和社交生活,需要時間逐步適應各種轉變;面對測考臨近,也可能會感到壓力。今年以來,本港學童自殺個案顯著上升,家長與校方不宜給予學童太大壓力,為了催谷TSA表現而重走操練歪路,更是大錯特錯。香港有沒有「學業長新冠」問題,需要更多時間觀察,特區當局和教育界須密切留意情况,切莫低估問題;為了縮窄「學習赤字」,當局應該為弱勢學童提供更多「補底」支援和小班輔導,幫他們重新打好底子,逐步追回因為疫情而拖慢了的學習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