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學童自殺個案急增 情緒支援多管齊下

【明報社評】近月學童自殺個案顯著上升,政府跨部門正研究設立應急機制,盡快識別自殺風險較高的學生,及時介入支援。學童自殺一宗嫌多,每宗悲劇背後各有不同故事。家庭問題、學業壓力、朋輩關係、校園欺凌等,都有可能將學童推上絕路。避談自殺話題,不會減低學童自殺風險,保持良好溝通、及早疏導壓力,才是預防學童自殺的關鍵;加強「正向教育」,亦可提升學童應對挫折逆境的能力。研究顯示,輕生學童不少均有特殊學習需要(SEN)或精神健康病歷,當局應加強對SEN學童的支援,致力破除部分人對情緒病的成見和誤解,以免負面標籤效應,妨礙家長學童尋求協助。

防止自殺研究復研究

政府家校須實際行動

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引述警方數據,今年已錄得306宗學童輕生個案,平均年齡15.8歲,37人不幸死亡,其餘列企圖自殺,部分輕生個案,甚至是在校園內發生。研究中心統計顯示,單是今年8至10月,便有15宗涉18歲以下青少年自殺死亡個案。另外,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聯同5個網上支援隊,同期收到418個有意自殘或尋死的高危個案,當中以中學生求助個案升幅最令人擔心,由去年同期6%增至10%。有人認為,學童自殺個案急增,與3年疫情影響學童課業及校園社交有關,全面復常後,學業要追落後,功課壓力大了,但在校內卻沒有太多朋友傾訴,部分好友則隨家人移民或到外國讀書。年輕人缺乏同儕分憂,孤獨感增加,有可能鑽牛角尖。

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昨天討論精神健康事宜,多名議員關注學童自殺個案上升趨勢。醫衛局承認情况嚴重,將聯同教育局及社署,研究設立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及早介入支援,首層機制主要靠老師及學校社工盡快識別高風險學生;因應校內人手未必足夠,政府會為學校提供「外援」,包括社署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註冊社工,讓跨專業人員走入校園,是為第二層機制;學校如發現嚴重精神健康學童個案,可透過第三層機制,轉介學童至醫管局跟進,當局會優先處理。另外,教育局會審視有關自殺個案,分析風險因素,包括家庭問題、學業壓力和學校環境等,協助學校盡快識別隱閉高危學生。

回看過去十年本港學童自殺數字,2015、16年是一個高峰,其後有所回落,近年又再上升。政府先是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其後又有防止青少年自殺工作小組,研究報告一份又一份,建議措施一項又一項,實際成效如何,外界有不少疑問。現在當局又提新倡議,有關識別隱閉高危學生的研究分析,到頭來會否流於紙上談兵、虛應故事,固然還得走着瞧;設立三層應急機制,對於及早介入支援,可以發揮多大效果,現在也只能觀望。

學童自殺風氣容易蔓延,不應圖文並茂大肆渲染,以免鼓勵仿效,但避而不談也不是合適做法,各方必須正視實况,不能抱着鴕鳥心態。臨牀研究顯示,學童輕生個案,往往與學業、家庭或人際關係有關,人人都有不同故事。以學業為例,有些自殺學童其實品學兼優,然而家長期望、校園不健康競爭氛圍所帶來的壓力等,卻成為了他們的催命符;也有學生因為校園欺凌飽受困擾,認為校方無心處理,感到求助無門,結果走上絕路。要了解學童內心世界,必須避免只從大人角度看問題;拿社會政治變化借題發揮,亦幫不了有情緒健康需要的學生。

香港教育制度壓力大得驚人,乃是一場共業,學校、家長以至社會價值觀,全都有份加重莘莘學子壓力,當很多人仍然將「贏在起跑線」奉為圭臬,深信「不上大學無前途」,學業壓力仍將繼續成為不少學生情緒困擾之源。移風易俗,知易行難,救救孩子,卻是刻不容緩。當局有必要採取更多實際行動,為有需要的學童提供更多情緒支援,以及設立校園欺凌舉報熱線,責成校方切實跟進及呈報懷疑個案。另外,家校亦應加強合作,多去關心孩子身心狀况,避免給予過度沉重的功課壓力。

加強正向思維教育

支援特殊需要學童

現時大多數學校,已是「一校一社工」,甚至「一校兩社工」,但學生數以百計,很難照顧周到。校方可定期舉辦精神健康日,鼓勵學生正視情緒問題,多找朋輩和學長傾訴。另外,當局亦應加強「正向思維」教育,提升學生自愛意識,明白世事總有不如意、遇上挫折失敗仍可捲土重來。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指出,輕生學童中約有62%具醫療紀錄,主要包括精神健康問題、特殊學習需要及身體健康問題等,但有社工及社福機構跟進者只屬少數,反映當局支援仍嫌不足。部分SEN學童情緒較為波動,容易有過度激烈的行為,惹來旁人誤會;另外,社會上一些人對情緒病仍然存在偏見,認為問題在於當事人「軟弱」。這些負面標籤,只會令當事人和家長不想求助,反而加深了問題。當局有必要加強公眾宣傳教育,打破這些誤解和偏見。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