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美債務違約死線逼近 莫因「狼來了」失警覺性

【明報社評】美國債務上限談判陷僵局,評級機構惠譽將美國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市場關注美國失去最高主權信貸評級的可能。華府「舉債度日」早成習慣,為免債務違約,債務上限一再需要調高,共和民主兩黨拿「違約危機」討價還價,雖說是老掉牙的政治遊戲,每次都以妥協收場,但正因為「狼來了」喊得多,容易令人失去警覺性。12年前兩黨就債務上限談判惡鬥,導致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破天荒下調美國主權信貸評級,引發市場動盪,現在美國沒有當年的超低息環境,去美元化勢頭又方興未艾,即使兩黨再度在最後一刻達成協議,長期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推高借貸成本,各國官員和投資者亦更有理由重新審視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

兩黨拿違約作為籌碼

主權評級下降陰霾起

債務上限是美國國會為聯邦政府定下的舉債最高額度,一旦觸及這條紅線,意味財政部借款授權用盡,除非國會調高債限,否則白宮無權繼續舉債。債限機制於1917年由美國國會通過設立,旨在加強財政紀律,問題是過去數十年,美國挾美元霸權,長期舉債度日,倘若財政部因為債限無法繼續「借新債還舊債」,聯邦政府將面臨債務違約。

翻查資料,1997至2022年間,美國政府債務上限提高多達22次,幾乎每年一次,兩黨都會就調高上限的附帶條件,在國會激烈博弈,不斷討價還價,直至真的大限臨頭才妥協。今年1月,聯邦政府舉債額度,再度觸及債務上限(31.4萬億美元),全靠財政部採取特別措施,應付近月開支,不過這些措施的作用亦已接近極限。財長耶倫最近再三警告,若國會未能在6月初以前提高債限,美國政府最快可能在6月1日債務違約,一旦發生,將引發經濟和金融災難。有關說法當然有向共和黨施壓的政治成分,不等於債務違約無可避免,但近期美國債務違約掉期(CDS)升見歷史高位,反映確有資金押注或買保險預防美債違約。

儘管潛在違約危機進入倒數階段,但兩黨談判仍未有明顯進展。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上月底議決將債限提高1.5萬億美元,條件是聯邦政府將預算年均增長控制在1%,並取消關乎新能源的減稅措施等,總統拜登和民主黨則堅決反對。隨着違約死線逼近,白宮提出下年度可凍結財政開支增長,包括國防預算,共和黨則強調要增加國防開支,主張收緊社福開支,雙方繼續僵持不下;民主黨內的左翼議員,以及共和黨內的右翼議員,分別向拜登及共和黨眾院議長麥卡錫施壓,要求在談判桌「企硬」,令問題變得更複雜,不明朗因素增加。評級機構惠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宣布將美國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另一評級機構穆迪亦暗示,可能把美國的評級展望改為負面。

列入負面觀察名單,被視為下調信貸評級前的一個警告。倘若一個國家的主權信貸評級下降,將會推高借貸成本,加重國家財政負擔,打擊營商損害民生。民主共和兩黨拿債務違約作為政治博弈籌碼,對美國以至環球經濟而言,都是極度不負責任,只是債限角力以往發生過太多次,很多人「習以為常」,深信兩黨最後都會臨崖勒馬,惟正如惠譽所言,即使相信債限上調最終能夠解決,但黨派之爭阻礙談判,遲遲未達成共識,反映「及時還債」得不到足夠尊重,是否符合AAA最高主權信貸評級要求,需要商榷。

美國唯一一次遭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主權信貸評級,發生於2011年,背景同樣是債限角力,雖然兩黨及時達成共識,沒有發生違約事件,但標準普爾仍決定下調美國評級。事件在環球金融市場引起短暫震盪,有經濟學者關注美國信貸聲譽受損,可能會長期面對較高的借貸成本,然而有關預測並未成真。現在美國降級陰霾重臨,事態發展會否一如12年前那樣,卻很難說。

當年美國正以「量化寬鬆」大舉印鈔撐經濟,超低息環境下,借貸成本極低,反觀現在美國息口水平,卻是數十年來最高。另外,目前國際政經形勢,也跟當年很不同。當下大國鬥爭白熱化,經濟保護主義嚴重,華府將金融和美元武器化,惹來很多國家疑慮,去美元化在國際社會引起很大迴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去年底美元佔全球央行外匯儲備比重,降至58%,是20多年來最低。今次債限談判,即使最後關頭達成協議,仍有可能進一步削弱外界對美國的信心,長遠推高美國借款成本,去美元化趨勢亦將加快。

舉債度日積重難返

去美元化趨勢加快

美國政府舉債度日,積重難返,加上社會撕裂加深,民粹主義變本加厲,兩黨要尋求政治妥協,愈來愈困難,就算今次債限危機解決了,類似的戲碼,未來還將重複上演。有美國法律專家指出,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列明,「美國公債有效性毋庸置喙」,可以成為白宮毋須理會舉債上限的憑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等更認為,應該廢除債限制度,以免再度成為政黨政治武器。這些做法看似可行,但亦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問題。首先,援引第14修正案繞過國會債限規定,極可能引發訴訟戰,為市場製造更多不確定性。其次,美國債務驚人,廢除債限等於告訴全世界,華府將加緊濫印鈔濫舉債應付開支,無視財政紀律。各國政府將更加懷疑,是否應該繼續持有大量美債,美元霸權也將面對更強烈的質疑。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