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巴士加價幅度離譜 「可加可減」教訓莫忘

【明報社評】5間專營巴士公司申請加價,不僅加幅驚人,還有很多不尋常之處。機場巴士線突然提出加價五成,一口氣「追回廿多年加幅」,完全沒有考慮市民承受力;有巴士公司提出市區線劃一定額加價,不以百分比計算加幅,同樣偏離以往一貫做法,部分短途線實際加幅超過五成,令人難以接受,政府有責任為民把關。專營巴士公司近年一再要求政府設立「可加可減」機制,每年定期檢討和實施新票價,現在「五巴」申請加價,一再舉出「多年來僅加價數次 」這類理由,開天索價背後,是否想為改變加價機制開路,令人在意。港鐵引入「可加可減」機制後,差不多年年加價,行會把關無從,政府必須緊記教訓,處理巴士票價問題,不能重蹈覆轍。

「追落後」不能無視民生

加價驚人做法不尋常

有別於港鐵「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本港5間專營巴士公司加價,須經行會批准。去年「五巴」分別向政府提交加價申請建議,政府日前向立法會提交文件,首度披露詳情。城巴新巴方面,市區線首次提出劃一加價2元,城巴機場線則加50%,其他通宵及日常北大嶼山線亦加23%;九巴及龍運巴士,分別申請加9.5%及8.5%,嶼巴則加9.8%。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周五討論申請,有議員形容加幅「瘋狂」及「獅子開大口」,又認為通關後客量向好,要求行會把關,削減加幅。政府強調會審慎檢視申請,若認為加幅過高,會建議調低甚或拒絕。

3年新冠疫情,香港百業凋敝,這幾年「五巴」經營困難是事實,加價幅度若是合情合理,公眾也會理解,但今次「五巴」加價申請,部分路線加幅動輒兩三成,有些甚至高達五成,市民很難接受。城巴新巴及九巴市區線,最近兩年均曾加價,前者2021年加8.5%,去年初再加3.2%,後者則於2021年加5.8%。若說巴士公司這兩年面對高油價之苦,普羅大眾一樣感受到物價上漲壓力,「五巴」今次大幅加價,引發社會反彈,毫不令人意外,甚至理應在「五巴」管理層和政府預料之中。

這次「五巴」加價提案,除了加幅特別大,一些做法和處理,也跟以往有別。首先,過去巴士加價,一般以百分比計算加幅,是次城巴新巴「劃一加兩蚊」明顯偏離原有做法。有關處理方法,較易令人忽略,原來部分短途路線實際加幅達到四五成。其次是多間專營巴士公司都翻舊帳,強調過去10多年加價次數不多,現在加幅較大是「追落後」,去得最盡的例子,當然是機場巴士線要一口氣「追回」25年來從未加價的幅度。另外,九巴亦稱,公司上次加價是2021年,再對上一次則是2014年,其間物價變動,今次加價有「追落後」因素;城巴新巴則稱,過去15年僅加價3次,票價水平遠未追上通脹。

單論通脹率等數字,「追落後」之說,驟眼看似乎講得通,但從公共政策角度,一下子說要「追回」多年加幅,完全沒有考慮民生及市民承受能力,實在難言合理。就算巴士公司經營困難,也不應該向市民如此「開刀」,政府有責任把關,不能將加幅提案照單全收。「五巴」加價開天索價,政府如何「還價」,有待觀察,有議員建議,巴士票價每年按通脹加價,對巴士公司來說,也許正中下懷。

改革運輸政策助巴士

引入「可加可減」要三思

目前政府審核巴士票價調整,會考慮多項因素,包括上次加價以來營運成本及收益變動、市民接受程度及負擔能力等。有巴士公司管理層批評有關安排「欠缺透明度」,主張參考港鐵「可加可減」機制,按方程式每年自動計算票價調整幅度,今年初甚至有報道稱,「五巴」一致希望政府引入「可加可減」機制。問題是港鐵「可加可減」機制實施多年,為人詬病,方程式設計明顯對營辦方有利,除非像過去幾年般嚴重衰退,否則基本上「只加不減」;至於一切按方程式處理、毋須行會審批,更變相等同政府交出為民把關的權力,社會不少意見都認為需要改革這一機制。「五巴」以追落後為由大幅加價,離譜程度或會引導一些人覺得「可加可減」機制是兩害取其「輕」,但港鐵問題前車可鑑,政府和議員必須想清想楚,不能重蹈覆轍。

專營巴士經營陷困,與現行公共運輸政策有直接關係。一方面,政府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政策,過度向港鐵傾斜,擠壓巴士公司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巴士公司又得跟小巴競爭,點對點服務,「站站停」難有優勢,巴士公司為了吸客,路線設計在社區內「兜兜轉轉」,結果是車程變長,更難與港鐵或小巴競爭。政府以加價解決巴士公司財政問題,猶如「政府規劃不好,由市民埋單」,釜底抽薪之道,是設法提升巴士服務的吸引力,而這又需要從改革運輸政策入手。在外國,發展「快速公交/巴士系統」(BRT)是一條出路,但這需要闢出更多路面為巴士專線,特區政府不敢效法新加坡等城市,限制私家車不斷增長情况,道路不敷應用,BRT之路難通。香港進入發展新時期,運輸政策是時候全面檢討,小修小補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苦了市民,專營巴士困局,正是一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