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社評:公營牙醫服務須改革 充實人手僅屬第一步

【明報社評】公營醫療系統人手短缺,政府多管齊下應對,包括加強引入非本地培訓醫護,以及規定本地培訓醫護須留任公營系統服務一定年期,現正進行諮詢的《牙醫註冊條例》修訂建議,主要亦是朝這兩個方向推進。公院醫護流失率高,與人手不足工作壓力大互為因果,唯有充實人手,才能打破這一惡性循環。政府投入大量公共資源栽培本地醫護,要求他們先在公營系統服務一段合理時間後才投入私營市場,看不到原則上有何問題,有關公營牙醫服務的爭議,在於現時以服務公務員而非一般市民為主,若不改變這一情况,就算人手改善了,對基層市民裨益依然有限。政府應配合基層醫療發展,改革公營牙醫服務,便利廣大市民。

引入非本地培訓醫護

多管齊下紓緩人手荒

全港近九成專科服務由公立醫院提供,但公院醫生佔全港醫生人數卻不足一半。早於新冠疫情之前,公營醫療系統已面對人手不足問題,醫護疲於奔命,公院工作環境惡劣,流失不少醫護,移民潮進一步加劇人手荒。增加培訓本地醫護,雖說是治本之策,但培訓專業醫療人員需時多年,遠水難救近火,各大院校也受硬件配套有限等客觀條件制約,短期內大幅增加培訓學額知易行難,為了盡快紓緩公院人手壓力,必須另闢蹊徑。

增加引入非本地培訓醫護,以往長期受業界既得利益阻撓,改革舉步維艱,及至近兩年,步伐才稍稍加快。政府前年修訂《醫生註冊條例》,為免試引入認可醫學院畢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開路,醫衛局長與醫管局行政總裁下月將率團赴英「搶人才」,希望招聘當地港人醫科生回流到公院執業。護士方面,當局近日亦建議修訂《護士註冊條例》,讓合資格非本地培訓護士在港免試註冊。現行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機制,每年新註冊人數寥寥可數。政府建議增設兩途徑招攬人手,包括設立「有限度註冊」途徑,容許非本地培訓護士在護士管理局、護士訓練學校及合資格院舍等執業,具體年期待定;至於經「特別註冊」途徑來港者,可於法例指明機構執業,全職工作一定年期兼獲僱主機構確認表現稱職,可免試在港註冊。

根據業界說法,目前公私營醫院護士人手不足之嚴重,連病牀或手術服務也受到影響,增加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不僅事在必行,更有迫切性。一如之前關於海外醫生免試的討論,有意見關注免試註冊非本地培訓護士,「無法確保質素」,然而能夠得到指定機構僱主推薦免試,本身已證明當事人有足夠「實戰能力」,沒理由假設這些法例指明機構會胡亂舉薦。若說擔心非本地培訓醫護水平不足引致嚴重醫療事故,因為太缺人手「忙中有錯」引發醫療事故的風險,同樣不能低估。現時政府規定津助或合約院舍要有駐院護士,業界常慨嘆招聘困難,增加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整體人手寬裕了,院舍也能受惠。當然,前線護士比醫生更常與病人溝通,語言相通及文化背景相近,應該是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的考慮因素。

改革公營牙醫服務

配合基層醫療發展

除了增加引入非本地培訓醫護,規定本地培訓醫生須在公營系統任職一定年期後,才能轉投私營市場,也是當局應付人手荒的一個方向,這亦是現時《牙醫註冊條例》修訂重點之一。當局建議立法要求本地培訓的非專科牙醫,須在公營系統或指定機構服務一定年期,初步目標為兩年,至於在衛生署監督下考獲專科資格的本地牙醫,則以行政方式,規定要在該署服務2至5年。另外,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也是政府考慮之列。牙醫業界對修例反應強烈,形容政府的建議屬「翻天覆地」,又指任職指定機構年期限制「嚴苛」,將減低年輕一輩讀牙醫意欲。

現時本地牙科畢業生註冊後,毋須實習即可在港執業。諮詢文件建議要求本地牙科畢業生須於衛生署、醫管局等機構實習1年,乃是提升牙醫臨牀水平要求,性質跟必須效力指定機構2年有別,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修例建議「嚴苛」與否,見仁見智;所謂「嚇走有意報讀的學生」,嚴格來說只屬推測,並無太多實據。相比之下,更加需要關心的問題,是目前公營牙醫服務主要供公務員享用,基層市民卻要在政府牙科診所排長龍「等剝牙」,若不改變這一情况,就算充實公營牙醫人手,普羅大眾得益也有限。

近年政府強調發展基層醫療,這正是改革公營牙醫服務的契機。政府新成立的口腔健康及牙科護理工作小組,提出要釐定基層牙科服務範疇,檢視各類牙科專業人員人力資源及相關培訓,期望當局可以切實改革公營牙醫服務,以基層市民為優先,充實公營牙醫人手,可以成為配合基層牙科服務發展的一環。當然,對私營牙醫業界而言,公營牙醫服務規模擴大也好,引入非本地培訓牙醫也罷,都可能意味「搶生意」,不排除業界有人以此角度看待「充實公營牙醫人手」問題。任何牽動既得利益的改革,總會惹來反彈,但政府必須以社會利益為先。當局在擴大公營牙醫服務之餘,亦可考慮推動公私營合作,令業界明白大家同坐一條船。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