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公立醫院墜物事故接二連三,最新一宗發生於葵涌醫院,雖然無人遭墜下石屎擊傷,然而事態難免令人關注公院硬件維修保養情况。醫管局外判維修保養服務,不等於可以將責任外判。每天出入公院的人成千上萬,確保設施及環境安全,醫管局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比起一再向涉事外判商、維修商或顧問公司表示「非常不滿」,更重要是檢討現行管理安排,找出問題所在,對症下藥。公院建築物及設施老化,並非一時三刻問題,過去10年,政府向醫管局提供百億元計撥款,推行一系列改建及維修工程,公院硬件老化問題,到底改善了多少,同樣需要深入檢視。
跌完裝置跌石屎
安全意識不足夠
自上月中以來,關於公立醫院有石屎或裝置墜下的消息,可謂一宗接一宗,先是聯合醫院發生手術燈塌下傷人事故,其後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病房一段扶抱吊機路軌,又有電機箱外殼掉落,可幸無人受傷。另外,媒體揭露去年11月青山醫院病房有石屎剝落跌在病牀上,幸好未有擊中病人;及至昨天,葵涌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病房一間診症室,又有假天花及石屎掉落,碎片最大有30厘米乘30厘米,倘若發生時間不是凌晨而是診症時間,隨時有人受傷。
聯合醫院塌手術燈,醫管局事隔一天才公布,細節交代如擠牙膏,資訊發放和通報處理,惹來不少批評。這次葵涌醫院石屎剝落,局方反應算是有所改善。行政總裁高拔陞就近期連串墜物事故對病人及職員造成的困擾致歉,強調局方「一向以公開透明政策處理事故」,已要求各聯網駐場設施管理組,檢查懸掛式醫療儀器及樓宇結構等,相關工作會於一個月內完成。
醫管局管理全港43間公立醫院及逾120間診所,為醫護、病人以至其他出入人士提供安全環境,乃是基本責任,即使硬件維修保養外判,局方依然有責任監管承辦商的服務水平,不能出了事就急急「甩鍋」。聯合醫院塌手術燈事故,事關螺絲「滑牙」鬆脫,局方事後調查發現,有潛在安全風險的手術燈多達23支。承辦商維修檢查不周,當然要追究責任,然而醫管局承認沒有覆檢手術燈維修,難免令人覺得局方之前太過大安旨意,沒有切實跟進或檢視承辦商服務水平,等到出事才補救,已然遲了。由塌手術燈到塌石屎,近期連串墜物事故,醫管局幾乎每次都表示,對涉事承辦商或顧問公司的表現「非常不滿」,然而公眾更加想知道,為何「所託非人」情况接二連三,醫管局之前究竟有沒有認真監管服務供應商表現。
公立醫院事故頻生,醫衛局長盧寵茂早前公開要求醫管局全面檢討處理機制。醫管局本周公布成立檢討委員會,檢視公院醫療儀器及設施保養維修,以及近期數宗事故局方的應對、通報機制及整體管理,料於3個月內提交改善建議。意外發生一次,也許有偶然成分,接二連三出現,很難想像是巧合,機制上的缺失,固然需要處理,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實不足以解決問題。局方是否安全意識不足、對安全問題不夠重視,應該是檢討方向之一;公院建築物及設施老化,政府過去10年為此投入不少資源改善問題,實際成效如何,政府亦須跟進。
公院樓宇硬件老化
詳細檢查莫走過場
若說手術燈下墜的直接原因是檢修馬虎,石屎剝落自然令人聯想到建築物老化。醫管局管轄的公院及診所,合共約有300座建築物,當中超過一半落成逾30年,部分甚至有50、60年樓齡,就連局方亦承認,很多建築物及設施老化,亟待提升。2013年,政府一次過撥款130億元,讓醫管局可靈活規劃未來10年的小型工程計劃,改善及維修公院設施。根據局方說法,有關工程包括更換醫院主要機電裝置、提升醫院及診所的服務容量、推行密集式設施修復計劃、改善行人通道接駁等。近期公院一再發生石屎剝落事故,卻令人關注局方的修復計劃,有沒有好好對症下藥。
誠然,3年新冠疫情令公營醫療系統飽受壓力,醫管局首務一定是集中火力抗疫,但這並不是忽略硬件安全的理由。現在疫情已過,醫管局應該投入更多精力,提升公院醫療儀器保養水平,加緊處理建築物及硬件老化問題。公院前線職員最了解院內哪些地方存在安全隱患,當局應精簡呈報隱患風險的繁複程序,鼓勵「上報文化」,至於建築物老化等問題,局方可按風險高低,釐定維修優次,安排專業人士詳細檢查,而不是僅僅派人巡一巡、看一看,另外屋宇署等部門亦應該提供協助,不能作壁上觀。高拔陞昨天強調,醫管局對院內設施安全有最終責任,期望局方付諸實踐,說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