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安達臣道房協地盤天秤倒塌多人枉死,勞工處完成調查,向承建商、分判商及個別人等,提出合共67項檢控,涉及最少7間公司,反映違規嚴重;專家調查顯示,出事天秤由審批到施工都有問題,反映工程馬虎;事件涉及多重失職失責,竟然無人及時發現問題,反映把關鬆懈形同虛設,房協和政府的監管責任,同樣惹人關注。香港建造業每年工程價值超過2000億元,工程金額龐大兼程序複雜,人手短缺助長敷衍塞責,監管鬆懈則容易滋生腐敗。未來十年八載,本港將有多項大型工程上馬,塌天秤慘劇是一個警告,當局必須從嚴追究刑責、公開調查報告,嚴防馬虎苟且文化及不法亂象在業界蔓延。
「重重把關」形同虛設
監管不力政府有責
去年9月,秀茂坪安達臣道房協建築地盤有天秤突然塌下,擊中下方的臨時貨櫃辦公室,導致3死6傷。事後政府展開「雙線調查」,警方負責調查人為疏忽刑事責任,勞工處則進行工業意外調查。半年過去,勞工處日前宣布完成調查,獨立專家報告顯示,意外主因有二,一是天秤基座設計有誤,計算可承受應力出錯,引致基座負載有問題;二是基座焊接工藝有「瑕疵」,令焊接位存在缺陷,影響了承受力。勞工處徵詢律政司意見後,決定根據《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及《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向承建商、分判商及個別持責者,合共提出共67項檢控,惟未有公開被告名稱及各自涉及的罪名,具體案情可能要等到開庭才得知。
去年MIRROR演唱會墜屏事故,政府迅速成立跨部門調查小組,定期交代調查進度並披露細節。相比之下,塌天秤事故,勞工處僅以兩頁紙簡述意外經過和調查結果,就算當局有「不想影響司法程序」方面的考慮,但兩件事處理手法不一,死傷者家屬若有厚此薄彼之感,實亦不難理解。政府運作要有透明度,期待調查報告可以早日全面公布,給公眾和死傷者家屬一個交代。
觀乎傳媒所披露的資料,塌天秤事故明顯不止是一兩個人疏忽失誤所致。根據本地結構工程師說法,工地架設天秤,若以焊接方式連接基座,承建商結構工程師需要先計算所需焊接厚度,並繪製圖則,再由顧問公司的駐工地工程師覆檢,經審批才會交由前線工人執行,有時合約還會訂明另覓多一名獨立工程師作第二重把關,勞工處亦有委託人做檢驗;另外,工人完成焊接後,亦會有人覆檢,確保焊接位「實淨」。換言之,整個天秤架設過程,由「計數」繪圖則到完成基座焊接,前前後後理應有多重把關,就算有人不慎計錯數、燒焊有瑕庛,都應該可以及早發現,加以糾正,可是在安達臣道塌天秤事故中,「重重把關」機制明顯沒有發揮作用。
「重重把關」形同虛設,存在兩個可能,一是相關責任人和把關者都沒有做好本分,馬馬虎虎得過且過;二是根本沒按應有程序辦事。前者跟有人失責失職「尸位素餐」有關;後者問題更大,已不能稱作「人為疏忽」,而是蓄意為之,罔顧安全,當中甚至不排除有人為了掩飾真相,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出現腐敗問題。忽略建築安全,形同草菅人命。勞工處就案件所引用的法例,最高僅可判罰50萬元和判監半年,是否足以反映慘劇釀成3死6傷的嚴重性,難免惹人關注。現行《職安健條例》罰則沿用超過20年,政府建議大幅提高刑罰,面對商界阻力,方案一再「溝淡」,現時的修例草案,最高懲罰為1000萬元及監禁兩年,檢控期限僅由目前半年稍稍延長至9個月,雖然各方面都打了折扣,但總比不修例好,期望當局可以盡快通過。
塌天秤慘劇,承建商和分判商的法律責任,當然要追究到底,可是政府與房協在監管把關方面明顯亦有問題。房協表示,為了「進一步提升建築安全及監察」,房協及承建商已採取針對天秤及地盤安全的措施,所有天秤設計包括天秤的基座,承建商必須委聘獨立的工程師審批,再由房協委聘的結構工程師核實,問題是當局為何不一早便加強把關,要等到慘劇發生後才亡羊補牢。理論上,當局會定期派人到地盤獨立安全稽查及突擊巡查,然而更多時候還是依靠看文件「紙上監管」。政府監管不到位,陽奉陰違、弄虛作假等情况,自然容易出現。
腐敗違規風波頻傳
提防亂象變本加厲
過去10多年,本港大型工程一再鬧出超支、延誤、違規違法等風波,與建築工程有關的貪腐案件亦偶有所聞。廉署去年指出,本港建造業每年工程涉及數以千億元計的龐大金額,加上程序複雜,貪污風險確實較高,2019至2022年間,署方接獲涉及建造業的貪污投訴超過500宗。另外,與地盤工程相關的工傷死亡事故頻生,亦令人對建築安全問題愈發關注。未來10年,本港將有多項大型工程上馬,建造業人手不足,工程又要趕進度,政府若不設法加強監管,各種亂象實有可能變本加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