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的士落斜失控撞傷過馬路途人,84歲司機涉嫌危險駕駛被捕,事件再度令人關注職業司機年齡的問題。本港的士及小巴司機老年化趨勢明顯,雖然現今社會不乏老而彌堅的「少老」(介乎65至74歲),工作起來依然有心有力,但是年紀更大的高齡人士,是否仍然適合當職業司機,確有需要商榷。現時70歲或以上商用車司機續牌,必須通過體格檢查,當局應審視現行體檢要求、認真做好把關,並考慮就職業司機年齡上限劃線。職業司機年老化現象,折射不少深層問題,包括行業待遇欠佳、職業司機短缺,以至人口老化等,當局應以道路安全為優先,多管齊下處理。
八旬的士司機釀車禍
政府加強體檢有必要
北角炮台山道的士撞傷過馬路途人意外,事發時行人綠燈正亮起,飛來橫禍導致3名途人受傷,其中兩人重傷昏迷,究竟是機件失靈還是司機狀况肇禍,仍然有待調查,妄下定論並不公道,然而就連的士業界代表亦承認,一名84歲長者駕駛的士是不理想。政府則強調,一直有關注司機健康情况,去年已成立專家小組,檢討駕駛執照持有人的體格證明機制,研究是否有調整空間。
香港人均壽命之長,位居全球前列。以往60歲被視為退休年齡,現今很多年逾60歲的人,依然活力充沛,有人為生計繼續工作,亦有人擔心退休後生活無聊,寧可繼續上班,不少專家傾向將年齡介乎65至74歲的長者,列為「少老」,75歲以上才被視為高齡人士。日本人口老化,勞動力萎縮,當地一些團體便主張,身體健壯的「少老」應持續工作發揮經驗,又或積極參與志願工作;在香港,鼓勵「少老」就業亦是近年大方向,至於高齡人士就業,則必須視乎相關工種性質,以及當事人身心健康狀况。道路安全事關人命,職業司機需要時刻留意路面狀况,「一眼關七」,長時間駕車亦容易勞累,公眾關注高齡長者是否適合當職業司機,實不難理解。
本港職業司機老年化,根據去年底數字,持有的士或小巴駕駛執照者,以50至59歲及60至69歲這兩個年齡組別佔最多,約佔總數七成,緊隨其後是40至49歲組別,70至79歲數字也相若。值得留意的是,持有效的士駕駛執照的80歲以上人士,合共1673人,較2020年增加超過一成半,當中有多少人仍在駕車「搵食」,不得而知。運輸署統計,2021年涉及70歲以上司機的意外近千宗,的士佔逾四成,今年以來,先後有數宗涉及70歲以上的士司機的嚴重交通事故,導致人命傷亡,亦有87歲司機9日內3次釀意外。
當然,年紀大不等於不健康,中年人、年輕人一樣可以有隱疾,職業司機不論任何年齡,為己為人都應該定期做身體檢查。放眼世界,出於尊重駕駛者的個人出行權利,以年齡限制成年人不得駕駛的做法並不常見。香港現時的做法,是規定70歲或以上司機必須出示由註冊醫生簽發的體格證明文件,才能續領1年或3年駕駛執照,然而一再有高齡職業司機捲入車禍意外,難免令人關注現有體檢把關機制,標準會否太過寬鬆,執行會否流於形式化,各方都是馬馬虎虎了事。職業司機的性質,跟一般駕駛者有別,體格證明機制有額外要求,無可厚非。對於年長職業司機,當局應該加強體檢內容,確保當事人的手腳反應及眼耳協調等,都達到一定標準,另外亦可聽取醫學界意見,考慮為職業司機年齡上限劃界。
的士小巴司機老年化,背後有多重因素,除了整體人口老化,長者生計支援不足,全港職業司機不足和缺乏新血,亦是重要原因。本港職業司機短缺,問題存在已久,工時長兼缺乏發展空間,令年輕人不願入行,青黃不接情况嚴重,無論巴士、小巴、的士以至貨櫃車,人手都相當緊張。近年多宗嚴重巴士車禍,不少意見都認為,巴士公司人手不足、司機工時太長,對乘客安全有直接影響。職業司機渴市,收入或待遇不高的行業,「搶人」尤其困難,這亦是的士及小巴業所面對的情况,司機老年化問題在這兩個行業特別嚴重,與此不無關係。
輸入司機從長計議
業界改革不可忽視
職業司機不足問題,並非香港獨有,不少發達經濟體都面對相近問題,新加坡便是靠輸入外籍司機應付人手荒。在香港,小巴業界數年前已主張輸入外籍司機,勞工界則大力反對。香港很多行業都缺人,需要增加人手,適度輸入外籍工人,已是難以迴避,不過的士及小巴司機需要經常跟乘客接觸,若有語言隔膜,容易發生誤會;香港鬧市人多擠迫,路面情况複雜,非本地司機亦未必能夠很快跟得上,乘客信心也可能會差一些。輸入非本地司機,比輸入外籍家傭複雜,並非不可為之,但要小心處理,以道路安全為優先。的士司機待遇差,根源在於行業生態不正常,很多車主關心的士牌價多於經營。近年政府建議引入「的士車隊管理制度」,部分司機將受僱於車隊,理論上可創造一些管理職位,或許有助吸引年輕人入行,消委會亦認同有關改革方向,但方案一日未見細節,始終未知是龍是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