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全國人大會議開鑼,全球目光投向政府工作報告,因為中國經濟的走勢,不但關係到14億人口的國計民生,還會影響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李克強總理最後一份報告,對今年政府工作建議,經濟增長率目標設在5%,符合國際機構和國內經濟學者的預期,但具體的實施措施,篇幅只有5頁紙,都是大原則的概述。今年經濟發展內外交困,新一屆政府正式上任後,應該交代振興經濟的具體實施方案,提振消費者與投資者的信心。
政府工作報告主要總結成績
來年經濟發展規劃未見具體
即將卸任的李克強總理,全面總結了本屆5年及任內10年的工作成績,其中突出在疫情肆虐幾年當中,各項減稅降費的措施、穩定就業崗位的補助、刺激消費以及扶持外貿的舉措等等,成績斐然,有目共睹。去年是疫情影響最大的一年,深圳、上海和廣州3個對全國經濟舉足輕重的特大城市,先後遭長時間封控,工廠停工,出口受挫,但全國經濟增長率仍然有3%,實在難得,貨物進出口總額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取得7.7%增長,更是超出預期。國際烽煙四起,糧價油價急升,全球主要國家通脹率達到40年來新高,國內物價升幅只有2%,國民負擔未受影響,這是人心穩定的重要支撐。
雖然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仍能安然渡過,但經濟受到重挫的影響不能低估,官方公布的失業率5.5%,是城市調查的數據,實際上大量工人在大城市無以為繼返回鄉間的數字未有統計在內,中小企業特別是零售店舖和餐飲業大面積倒閉,繼續維持開業的也在苦苦支撐,可謂百業待興。而政府採取減稅和緩交社保醫保的政策,不可能繼續維持,今年要補交稅費等開支,對經營者來說將會是百上加斤。
去年刺激消費的措施,發放消費券促進零售業,但消費品零售總額還是下跌了0.2%,減免汽車購置稅推動汽車行業,特別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長93.4%,這些刺激消費的措施已經做到應出盡出,政府還有什麼新招,則未見披露。
去年外貿又創新高,繼續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但今年面臨的困難,相信也會成為新的挑戰。歐美國家繼續受到通脹壓力,購買力下降,很多外貿企業對於開年後沒有新訂單,或者訂貨量減少,已經開始叫苦連天。國際油價和糧價繼續高企,成本上升,供應鏈失衡,運輸成本猛升,今年外貿是否能夠維持高速增長成疑。
綜合各種情况,今年經濟可以說是內外交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赤字率控制在3%,比去年的2.8%只是稍微增加,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只略高於去年的3.65萬億元,在沒有大幅增加經費來源的情况下,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在5%,是貫徹中央「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大原則,如何做到,成為萬眾期待。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地位,穩定大宗消費。大宗消費品主要是依靠樓房和汽車銷售,房地產業本來已經爆煲,3年疫情更加成為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在缺乏剛需的情况下如何振興,市場需要更清晰的信號。去年汽車銷售成為消費的中流砥柱,今年雖然繼續維持新能源汽車的免稅措施,各大汽車生產商紛紛提高銷售目標,但今年頭兩個月汽車銷售量大幅下滑,全年消費力是否能夠維持在去年的水平,則未容樂觀。
雖然各種因素對於經濟增長構成很大壓力,但也不是一片淡風,去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說明國民手中有錢,足可以提振內需,問題是如何提高消費者的信心。
外貿壓力雖然大,但去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近兩成,遠超總體增長率,加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生效一年,成員國之間的關稅降低有助出口,去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1.2萬億元,同比增長6.3%,今年中國仍然是國際投資「避風港」的地位不變,况且中國的外匯儲備穩守3萬億美元以上,足以應付必須的進口支出。如何運用這些有利因素,化為外經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有待政府的進一步解釋。
有利發展因素需要引導
政府部門解釋刻不容緩
經濟轉型也在向好發展,去年高科技製造業增長率達到10.6%,國家對鼓勵研發開支的措施也在向深入和廣泛進一步加大力度,這是高質量發展的支柱,即使產業工人失業,但產值也會提高;零售店舖關門,但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從15.8%提高到27.2%,改變了銷售模式,銷售總額仍然能夠提高。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於來年經濟發展的具體規劃,雖然着墨不多,可能是新舊交替的原因,而今年要達到增長5%的目標,國際機構都有信心,然而,各種不利經濟發展的因素令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不足,而各種有利因素則未見中央部門詳細介紹,具體刺激經濟措施也沒有「隆重推出」,這些都有待新一屆政府及早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