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高鐵香港段長途服務,下周六起分兩階段逐步恢復,下月開始,列車班次可望回復至疫前水平。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鐵香港段本身就是一個象徵;建設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高鐵更肩負起關鍵角色。受疫情影響,香港融入大灣區步伐停滯多時,高鐵香港段停運3年,正是具體反映,現在疫情陰霾已散,高鐵服務全面復常,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亦要顯著提速。大灣區城市群融合發展,方便人員往來非常重要,港深高鐵服務「地鐵化」,乃是必然趨勢,特區政府需與內地方面加強合作,逐步加密班次、進一步簡化候車、過關等程序,讓市民買飛入閘即上車,方便有如搭地鐵。
灣區融合跨境通勤
高鐵潛力有待發揮
高鐵香港段2018年9月通車,營運未夠1年半,便因為新冠疫情爆發,2020年1月底開始停運,直至今年初香港內地重新通關,才於1月中開始恢復往來深圳及廣州的短途班次。政府昨天宣布高鐵長途班次分兩階段復運,先恢復往來廣東省的潮汕、汕頭及肇慶東路線,及至4月1日起,疫前跨省長途列車服務亦將全面復常,乘客可直接由西九站出發,前往福州、北京、上海、重慶、南寧、昆明等地。疫前高鐵香港段每日提供83對來回所有站點的班次。特區政府昨天表示,下月高鐵服務全面復常後,列車班次將大致回復至疫情前水平。
高鐵運力比航班強,性價比亦高,疫前本港一些旅行社每月都有辦「高鐵團」北上,不少內地旅行團亦是搭乘高鐵而來。本港旅遊業疫後復常,受制於航空運力未復,以及行業人手不足等因素,入境旅行團業務復蘇緩慢,難以吸引已轉行的導遊回流,無人手又難以接待更多旅行團。高鐵復運後,可以吸引更多內地旅行團來港,有助業界打破現時圍繞「人力與復蘇」問題的惡性循環。高鐵香港段全面復常,適逢清明節及復活節,對於有意趁假期北上的市民,固然是好消息;內地「五一」長假期緊接而來,對本港旅行社而言,高鐵及時復常,更可成為業界「疫後重生」的助力。
當然,高鐵香港段的作用,並不止於幫香港吸旅客。特區政府拍板興建高鐵時,尚未有「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一說法,但以近年發展大勢而論,與內地高鐵網絡連接,對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確有重大意義,尤其是疫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全面提速,高鐵可以發揮重要的聯繫作用,促進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的人員流動。
疫前高鐵香港段平均每日乘客量為5.4萬人次,跟通車前特區政府估算的8萬人次,無疑有一段距離,然而必須指出,建設大灣區的構思,當時才剛剛提出,「1小時生活圈」仍然屬於概念。隨着大灣區融合加快,跨境上班未來有可能成為很多人的日常,高鐵的潛力,屆時將有機會真正發揮,僅僅將高鐵看成遊客或商務客往來香港與內地的交通工具,只會局限了眼光與想像。對香港而言,疫前疫後是兩個世界,高鐵再出發與大灣區起動,兩者緊緊扣連,特區政府應重整策略,為實踐「1小時生活圈」拆牆鬆綁,讓高鐵香港段全面復常,成為香港加快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契機。
地鐵化須拆牆鬆綁
特區內地及早籌謀
放眼外國,紐約市常住人口只有800萬左右,能夠成為全球首屈一指大都會,原因是它跟周邊城市緊密扣連,構成一個逾2000萬人口的城市群,區內人口高度流動,白天到紐約市上班,下班回到所住城市。大灣區融合,必然也是朝這一方向發展。在香港,搭乘鐵路或巴士往來港島與屯門,車程至少要50分鐘,相比之下,由西九站乘坐高鐵到位處深圳市中軸的福田,單計車程僅為15分鐘,由福田轉乘深圳地鐵往來市內各區也相當方便。未來高鐵要成為跨境通勤交通工具,必須「地鐵化」,班次要加密、通關要簡化、車廂要擴容。
現時乘客在西九站現場買票,只能買1小時之後的班次,網上售票亦不能購買25分鐘內出發的班次。「地鐵化」意味再無這些限制,乘客買票入閘過關即可上車,短途線車卡需要增設企位,繁忙時間班次也要相當頻密,不能讓乘客等太久。車費貴是不利短途高鐵「地鐵化」的一個因素,然而換個角度看,只要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願景逐步實現,跨境通勤變得普及,客量顯著增加,短途車費理應有下調的空間。短途高鐵「地鐵化」,疫前已有人提倡,運房局長林世雄去年也提到高鐵「地鐵化」的可能性。當局應把握復常契機,加緊與內地方面磋商。
大灣區融合,香港手上有兩大運輸基建硬件, 一是高鐵,一是港珠澳大橋,兩者都於疫前開通,卻因疫情長期閒置,從沒有機會發揮其潛力。疫後大灣區建設加快,特區政府必須思考如何善用「一鐵一橋」,大幅提高使用量。官員要有長遠戰略眼光,從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高度思考問題,「創造需求」,令「一鐵一橋」成為未來民生日常一部分;倘若只把它們視作旅遊基建,根本是大材小用,只會浪費了這兩項重量級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