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行政長官李家超本周訪問廣州和深圳,與兩地領導商討合作,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3年疫情拖慢了大灣區發展進度,隨着內地疫後全面重開,廣東省早前已宣布,本年度將投入1萬億元人民幣,推動上千項重點發展項目,當中超過2/3落在大灣區內地9市,為「再造一個新廣東」打拼。大灣區融合全面提速,不會刻意放慢腳步「等埋香港」。今次是李家超上任以來,首次訪問穗深,標誌疫後香港融入灣區新開始,除了加強政策對接、項目對接,當局亦要思考如何發揮香港的優勢及作用,加緊向灣區輻射自身實力,以免被廣州和深圳拋離。
外訪之餘推進「內交」
特首訪穗深揭新頁
背靠國家、聯通世界是香港的定位,疫後再出發,香港面對的外部環境,跟疫前有明顯變化,特區政府既要主動開拓對外關係、發揮「聯通世界」的角色,也要全力推進「內交」。李家超近月先後出訪東南亞和中東,這次首度以行政長官身分訪問穗深,着眼的當然是大灣區融合發展。
李家超此行,先後與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省長王偉中,以及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市長覃偉中會面。李家超表示,會上他就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提出一些具體合作方向,包括加快粵港兩地人才多元流動,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進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建設,推動醫療、金融及創科合作,加強跨境交通基建,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等,目標是互利共贏。中共二十大後,粵深等地領導換班,李家超這次與廣東省和深圳市一把手會面,對雙方而言其實都是一次互相認識之旅,最大作用是為日後深化合作鋪路。李家超亦稱,此行開啟線下見面交流,為日後兩地官員密切接觸提供示範作用,未來他會陸續訪問大灣區全部9個內地城市和澳門,下月在本港舉行的粵港聯席會議,廣東省領導也可能親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至今近4年,疫情影響了發展步伐,至於香港參與的速度與深度就更不理想。隨着內地疫後重開,未來一段時間,大灣區建設勢將顯著加快,追回耽擱了的時間,香港更要加緊追落後,以免愈墮愈後。
國家正處於由發展中國家邁向發達國家的征途,各方各面都要升級轉型,「高質量發展」正是實現這一蛻變的核心。對穗深以至整個廣東省而言,大灣區建設正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平台。早前黃坤明提出要「再造一個新廣東」,便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廣東現代化唯一出路,必須依托大灣區,發揮橫琴、南沙以及前海的作用。根據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廣東省今年將推動1530個重點投資建設項目,投資總額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有6758億元的投資項目,落在大灣區內地9市,當中以廣州投資額最高,重點項目包括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基地,以及總投資逾1200億元的南沙新區基建項目;深圳是今年投資額第二高的灣區城市,另外東莞也有多個科研及大學建設項目。
在香港,部分人對於大灣區建設,仍然有一種疏離感,覺得「事不關己」,甚至認為這是分薄本地發展資源「益別人」。其實大灣區建設的本質,是經濟融合一體化,過去數十年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經驗清楚說明,愈強大的成員,愈有能力將自身實力和影響力輻射出去,從而壯大自己,而這正是深圳、廣洲全力在做的事。
加快政策項目對接
重新認識內地發展
深圳發展迅速,持續升級轉型需要開拓空間,於是將實力輻射到東莞,華為總部由深圳遷往東莞,正是一例,但深圳發展動力並沒有因此削弱,反而隨着深圳東莞同城化而加強;廣州佛山同城化,也是同一道理。過去兩年,國務院分別提出前海方案、橫琴方案,南沙方案,其實就是劃定幾個重點發展區,透過拆牆鬆綁,鼓勵各方將實力輻射到當地。廣州正加緊向南沙輻射實力,深圳則加緊向前海輻射實力。香港太過保守內望,等於放棄向灣區輻射實力的機會。
廣東省經濟總量超過12.9萬億元人民幣,若視廣東省為一個單獨經濟體,經濟規模之大,足以位列全球十大。廣東省加快高質量發展,將為大灣區建設注入更多動力。香港疫後再上路,特區政府必須加緊與廣東省及深穗等地政府,建立更緊密合作關係,就共建大灣區,加快政策對接、項目對接、細化分工。十四五規劃為香港勾勒「八個中心」發展定位,有了中央政策支持,特區政府更要認真思考如何發揮香港優勢,鼓勵人員企業交流合作,透過參與大灣區建設,讓香港更上一層樓。內地發展太快,在香港,沒有多少人知道原來廣州南沙有商業航天運載火箭產業,對東莞的認知也停留在十多年前「世界工廠」階段,不知東莞已成為高科技重鎮。香港要追上灣區發展腳步,必須對區內其他城市最新發展,有更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