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社評】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出爐,一次性的派糖紓困措施規模縮減,某程度是預期之內,相比之下,催谷創科發展則有較多新猷,設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微電子研發院,值得期待。今次是後抗疫時期首份財政預算案,當局提出利用發債等財務工具,「更好管理現金流」,是理財思路上的重要改變,意味發債將成為特區財政結構一個恒常重要部分,倘若當局能夠維持雄厚的財政儲備,發債可以令政府資金周轉更寬裕,有助謀劃更多長遠發展大計,但如果習慣靠發債填赤字缺口,就不是健康現象。今次預算案,協助政府應付短期財政壓力有餘,放眼長遠改革不足,稅收結構檢討與改革,是時候提上議事日程。
財策中間偏鬆
紓困措施縮水
香港走出「疫」境,經濟需要固本培元,民生需要休養生息,各界最關心當然是預算案有何紓困及提振市道措施。官員近期一再表示,過去3年政府累積龐大財赤,財政儲備下降,財政政策將由之前「相當寬鬆」轉向「中間偏鬆」,開源節流無可避免。觀乎新一份預算案內容,所謂「中間偏鬆」,大柢就是縮減派糖規模,但仍維持赤字預算,保持一定紓困力度,以免嚴重影響民生及經濟復蘇。
過去兩年,政府分別向全民派發5000元及1萬元電子消費券,公眾對派錢有期望,惟亦有意見認為要考慮公共財政負擔,不應再派。現在預算案決定「三連派」,金額減為5000元,某程度算是中間落墨。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預算案措施所涉及的資源,超過八成用在市民和中小企身上,不過公眾有何感受,往往是另一回事。對不少市民而言,薪俸稅寬減上限降至6000元,差餉寬減兩季,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等額外發放多半個月,每個住宅用戶可享1000元電費補貼,以及延長交通費補貼等,不過是杯水車薪。疫後民生能否盡快改善,仍得看經濟復蘇實際情况。
謀劃未來方面,新一份預算案提出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推動大灣區交流、加緊推動香港成為綠色科技金融中心等,惟未見太多具體細節。有關創科發展的部分,亮點則相對突出,除了延續去年預算案提及的生命健康科技發展大計,政府還將預留30億元,推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包括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微電子研發院。本港科研機構水平高實力夠,有關計劃若能好好落實,有助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促進經濟產業多元化。
香港經濟去年受疫情、內地封關、歐美加息、外圍放緩等多重因素打擊,預計全年GDP萎縮逾3%,庫房收入不似預期,2022/23年度財赤料達1400億元,財政儲備則降至約8200億元。隨着香港內地全面重開,今年經濟反彈可期,預算案估計全年實質增長強勁,介乎3.5%至5.5%,不過政府預測下年度仍要面對逾500億元財赤,財政儲備亦將進一步降至7600多億元。新一份預算案予人的其中一個觀感,是當局設法「撲水」,改善短期財政狀况,向馬會每年額外徵收24億元博彩稅,是其中一項措施。另外,政府亦提到發債。預算案提出,由新財年開始,未來5年,政府每年都會發行合計650億元的綠色債券及基礎建設債券。
發債助基建項目周轉
稅收結構改革不宜拖
「量入為出」是香港公共財政重要原則,並且寫入基本法,然而教條化地理解「量入為出」,作繭自縛,亦不恰當。政府適度發債融資,可以方便周轉,亦可投資未來,展開一些長遠帶來高回報的大型發展項目。新加坡與香港同為高度開放小型經濟體,容易受外圍影響,但星洲當局發債謀發展,一直相當進取,最重要是發債之餘,有充足財政儲備支持。特區政府債務水平向來很低,未償還債項只相當於GDP的4%,遠低於大部分先進經濟體,適度發債支援大型基建項目早日上馬,並無問題,關鍵是當局絕對不能因為手頭變得寬裕,便有錢亂花,做事不問成本效益。
預算案看好今年經濟增長,不足為奇,但之後4年香港能否一如當局預測,平均每年都有3.7%增長,其實存在不少變數。一方面,創科等新興產業發展需時,難以指望數年間成為經濟重要引擎;另一方面,環球經濟前景不明、地緣政治風詭雲譎,香港再出發,無法保證一帆風順。預算案所作的中期財政預測提到,倘若經濟增長符合預期,庫房收入回升,除了2023/24年度,相信之後4年政府都可錄得盈餘,惟這是以政府年年發債650億元為前提;若不發債,不排除財赤狀况持續3、4年。陳茂波提到,過去幾年抗疫開支很大,今年政府開支佔GDP約25%。相比之下,數年前有關比例大約只是兩成左右。政府有必要在不損民生下,盡量壓縮開支,工程嚴重超支等亂象,更要設法控制。
香港人口老化,醫療社福開支長遠有增無減,政府財政負擔將愈來愈重。公共財政和稅收結構改革,是時候提上議事日程,然而今次預算案只是輕描淡寫帶過,僅表示要先清楚考慮新稅種的政策目標,以及先讓社會充分討論。稅收結構改革牽動各方,當然需要從長計議,正因如此,相關討論更應該盡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