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自2017年推動「組裝合成」建築法(MiC),一直從內地運送組件到港。今屆政府曾提出為業界在北部都會區提供生產MiC用地,並探討是否可行。發展局回覆本報查詢稱,已與業界探討本地設立MiC組件生產基地,惟業界普遍認為大灣區在土地資源和勞工成本更具競爭優勢,更適合為生產基地,故政府將預留土地聚焦MiC研發和測試。有業界認同政府說法,估計在港生產MiC的成本較內地高至少一倍;又提及現時MiC成本已較使用初期減少三至四成。
明報記者 蔡穎琳
發展局表示,政府已預留青衣、北都及龍鼓灣填海區的土地發展先進建造業,包括「組裝合成」產業,例如新界北新市鎮將會預留約20公頃土地,其中約6公頃位於「優先發展區」,預計「優先發展區」由政府主導的土地平整工程最早於2028/29年展開。
投標價格指數未降
發展局:MiC佔比仍低
被問到為何採用MiC後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仍未下降,發展局回應稱,建築工程投標價格指數於2016年升至高位,隨後回落,2021年再回升,有關指數變化反映工人工資、主要物料、環球經濟環境等因素,目前MiC建築在整體工程量佔比仍較少,對相關指數影響並不顯著。局方亦引述港大對MiC先導項目的研究稱,採用MiC可使建築成本降低約10%。
前年施政稱北都留地製組件
去年變配合內地生產
2019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出席組裝合成建築法國際會議時表示,長遠需探索在本地生產組件是否可行。今屆政府上任後,2022年《施政報告》宣布會制訂加強組件供應鏈的措施,包括為業界在北都提供生產和儲存用地。2023/24年《財政預算案》指已預留1500萬元研究及落實加強MiC組件供應鏈的措施,包括探討於北都設立生產和儲存用地。發展局2024年4月提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文件稱,會在北都預留土地,研究在龍鼓灣填海區進一步開發土地,用作MiC檢測認證、技術研發、生產和儲存等。
不過,去年《施政報告》提及推出MiC製造商認證計劃,配合內地作為生產基地。發展局去年12月提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文件稱,擬於新界北新市鎮預留先進建造業用地,包括提供相關研發、認證、儲存及訓練設施與高效建築,如MiC及「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則未提本地生產MiC。
測量師會:港可任中轉站貯組件
香港建造商會會長廖聖鵬表示,在港生產MiC受勞工成本及土地資源影響,成本較內地高至少一倍,故在港測試研發MiC較可行,政府亦可考慮以短期租約形式,讓業界在棕地儲存MiC組件。他說,隨着香港逐漸使用MiC,在內地生產成本愈來愈低,據其了解,現時香港使用MiC成本已較初期減少三至四成。
香港測量師學會工料測量組主席魏志衡稱,香港地價較內地貴,故內地設MiC廠房具優勢,但有時需從香港運送符合香港標準的洗手盆等配件至內地廠房,整體成本或增。他建議香港未來可擔任「中轉站」角色以儲存或加工抵港的MiC組件,亦可發展MiMEP。
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稱,在港生產MiC只屬政府過去擬議用途之一,香港亦需儲存從內地運送的MiC組件,因此與香港將預留土地及集中MiC研發測試並無矛盾。
相關字詞﹕組裝合成建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