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單親母圓安居夢 家有梳化最深刻 過渡屋鄰里生活 紓14年劏房鬱結

【明報專訊】「我覺得自己似個難民。」單親媽媽笑茹這樣形容。曾蝸居劏房14年,與子女搬過4間劏房,一度對生活「冇乜期望」,到3年前搬入過渡房屋,生活慢慢重整,但依舊每晚只睡4小時,「始終有種憂慮,唔知自己幾時再要搬」。今年1月,笑茹獲派深水埗白田邨公屋,比起預想的雙眼決堤,她說更多是尋回心中的安定,「終於唔使再諗下次要丟啲乜、唔要啲乜,可以佈置自己嘅屋企!」

明報記者 曾諾晞

40歲的笑茹像個「傻大姐」,說話時大咧咧。談起收到派樓信一刻,她尤其激動,畢竟此前兩度拒絕「派樓」:第一次派中凶宅,第二次派到觀塘順利邨則嫌太舊,最後這次派中夢寐以求的白田邨。訪問當日戴口罩的她笑說,前陣子新居因裝修塵土飛揚,咳了兩星期,「不過都算係開心嘅煩惱!」

兩度拒「派樓」 1/3人生蝸居

三分之一人生住在荃灣劏房,笑茹帶着兩姊弟,住過月租5000元的百呎空間,得一格磚可走動,又住過食肆樓上單位,被窩充斥油煙味,有老鼠入屋。她憶起當時家中只有碌架牀和矮桌,「小朋友做功課又係佢,食飯又係佢,想擺個書包喺地都冇位」,幸好那時她在百貨公司上班,早出晚歸,「唔係都唔知點忍!」

SEN女兒「自殘」 不快「積埋」

要忍受的,還有家中的「百厭星」。早年女兒確診學習障礙和過度活躍,輕則亂丟東西,重則誤傷自己,試過將洗衣液倒入眼、差點致盲,又將穿手鏈的珠子塞入鼻、差點窒息。笑茹記得當晚把女兒送院,「真係好驚……自己都有埋怨過,點解會咁?」談起那段日子,她淡然道:「每日都唔開心,但又唔會發泄落小朋友身上,於是積積埋埋,對生活冇乜期望。」

不捨鄰里凝聚 學維修互助

猶幸學校和醫生介入,女兒情况開始穩定,到3年前準備升小六,為方便就讀鑽石山的特殊中學,笑茹決心搬屋,起初為平租想搬到深水埗劏房,卻發現不是「一樓一」、就是沒廚房。碰巧她經新聞得知過渡屋「雅匯」便決定申請。睇樓當天,一打開門孩子便跑來跑去,最深刻是那張梳化,因為以前不會有梳化看電視。月租3000多元、272呎空間,她毫不猶豫答應。

雅匯由聖雅各福群會營運,有社工辦活動。笑茹獲邀上瑜珈班,從此結識左鄰右里,開WhatsApp群組,閒時相約煮飯、交流湊仔心得、過節。上個新年,笑茹和幾個師奶怕盆菜不夠飽,由清早到黃昏炒了10多碟米粉,「真係好辛苦,但過程好開心!」「平時大家做自己嘢,有活動先可以聚埋一齊,問對方『上樓未啊?』、『揀邊度?』、『啲仔女點啊?』」她說過渡屋有種凝聚力,以前從未有過。

笑茹又參加過渡屋的家居維修班,跟師傅學裝修。最初她一竅不通,用電鑽時還因分不清左右,鑽壞別人的螺絲,「真係好肉酸,好鬼尷尬!」後期她慢慢上手,終於和師傅造了個三層旋轉木架,「個街坊拎番屋企用,到𠵱家都未爛!」現在她是雅匯婦女維修隊一員,已翻新廿多個過渡屋單位。

社工又邀請笑茹當二手物品配對平台專員,到不同屋邨宣傳。那時還在輪候公屋的笑茹每次出動都順便「睇樓」,皇后山、東涌也去過,「我真係有睇『呢度去街市方唔方便呢?去地鐵就唔就近?』」

終迎公屋 多年首買裝飾

今年1月,笑茹獲派白田邨公屋,結束9年輪候。她雀躍用手機展示孩子為新居添置的毛公仔,說住劏房和過渡屋時從沒買裝飾,連貼牆塑膠掛鈎都無,「我做過翻新,啲膠黐咗上去真係好難清……不過𠵱家佢哋(子女)想點設計就點設計啦!」

接下來笑茹想考油漆牌,好讓某天親手修葺「安樂窩」。至於新居是否夢想家居,她說:「其實有得一家人食飯,坐喺梳化睇電視,已經好開心。」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