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記者會近年持續減少,政府新聞處數字顯示,去年共舉行1095場記者會及簡報會,10年間下跌近36%,是2011年以來最低。記協認為情况反映政府對於向社會解說、接受傳媒提問監督的開放程度下降。新聞處回覆查詢稱,資訊發布形式不斷發展,透過不同渠道發放信息的數量亦有改變,包括加強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宣傳政策。有議員認為社交平台是單向發放信息的渠道,與有互動的記者會不應「此消彼長」。
明報記者 鄭啟智
新聞稿量跌四成 短片增倍
翻查政府新聞處開支預算,過去10年記者會及簡報會舉辦數目呈跌勢,由2014年1705場減至去年1095場(見圖)。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記者會次數略為回升,及後連跌4年。回歸後政府記者會最少年份是2011年、共辦1073場,故去年數字接近最低。
新聞處發布新聞稿數目亦一直向下,由2014年32.8萬份跌至去年18.8萬份,跌逾四成。同期政府發放的短片數目及網上直播次數分別增約一倍,去年分別有1062及820次,而傳媒參觀有206次。處方無特定劃分「社交媒體」工作量。
相關開支增五成 稱主涉薪酬
不過,涵蓋記者會、發放新聞稿等工作的「本地公共關係及公眾資訊」開支,10年間由1.9億元增至2.85億元,增約五成,扣除通脹仍增長逾兩成。
新聞處回覆查詢稱,各政策局及部門會因應個別政策措施需要,以不同渠道發放資訊,稱一直秉持「公開透明、精準高效」原則。對於開支增加,新聞處解釋稱主要涉及個人薪酬及員工關連開支。
記協:欲避質問 何安達:輿論壓力減
記協主席鄭嘉如指出,記者會是傳媒直接提問、取得政府回應和資訊的重要渠道,有助社會釐清事實,確保公眾知情與政府工作透明,「問不到問題、鑽不到某些點,就發掘不到新聞告訴公眾,某一個政策、哪一個位置需要關注」。她認為記者會趨跌反映政府近年取態,即欲避免記者質問、冀傳媒多報道正面新聞,「不如自己拍一條影片,或者在社交媒體發文更划算」。鄭又關注新聞處開支增加但記者會等工作減少,撥款是否用得其所。
特首辦前新聞統籌專員何安達認為近年政府的輿論壓力減少,因而毋須舉辦太多記者會。但他指出,記者會內容較多寡更重要,倘傳媒發問的議題「從來都問不到答案、答不出所以然」,記者會再多,作用也不大。
陳凱欣:今屆多用非正式途徑傳訊
曾任記者的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近年本港甚少大型事故,加上新冠疫情後再沒每日例行記者會,均影響記者會數目,她也留意到今屆政府多用非正式途徑如傳媒茶敘發布消息。陳又指出,《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等重要恆常記者會同樣繼續舉行。
對於新聞處稱加強利用社交媒體解說政策,陳凱欣認為社交平台是單向的發放渠道,記者會則容許與傳媒互動,兩者不應「此消彼長」。她又說「數碼鴻溝」仍在,不少長者和基層仍靠傳統媒體報道獲取資訊,記者會是不可或缺。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則表示,記者會減少代表政府傳訊工作及資訊發布模式轉變,隨着新媒體興起,不再依賴大眾媒體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