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癌症患者需自付高昂藥費,部分中產「因病致貧」。政府早前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擬加強自費藥械安全網,涉調整申請資助計算方法,冀幫助更多中產。罹患肺癌第四期的50歲教師曾女士,目前獲資助後仍需每年自費18萬元購藥,預料新算法下每年可減少約5萬元,形容資助調整能緩解患癌或罕見病中產的經濟壓力。
收入計法放寬 降低分擔額
現時醫管局藥物名冊包含自費藥物,即超過公院資助範圍的極昂貴藥物。自費藥物資助形式是由撒瑪利亞基金與病人共付,當中病人分擔額根據「每年可動用財務資源」乘以一定比例計算。當局擬放寬「每年可動用財務資源」中收入的計法,將新申請人要計算的收入由現時100%降至80%,而持續申請人由80%下調至60%,以降低分擔額。
曾女士去年12月確診肺癌第四期,癌細胞擴散至腦部、肺葉等部位,需以自費標靶藥物阿來替尼(Alectinib)控制病情。
曾女士目前月入約6萬元,上述藥物一年藥費原價60萬元,獲基金資助後每年仍需支付18萬元,同時需供養父母、供樓及為正讀大學的孩子支付學費,生活壓力大。制度優化後,她每年所付藥費減至13萬元,餘下47萬元獲資助,認為對中產家庭有很大幫助。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潘綺紅指出,新安排預計明年首季開始實施,計算方法調整後曾女士每月可節省約4200元,可用於補貼日常開支。
至於日常診症及覆診開支,曾女士說通常會到私院做磁力共振掃描等造影檢查,中產雖然希望政府體諒,但會盡量負擔力所能及開支,最主要經濟負擔仍是自費藥物,而非檢查、診症及覆診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