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長和不會就出售巴拿馬港口一事本周內簽約,昨日集團股價跌3.1%,跑輸大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昨於例行記者會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注意到有關交易,將依法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港澳辦昨再轉載《大公報》文章稱,香港政商界支持依法審查這宗「非一般買賣」,反映事件未有隨長和暫緩簽約而停止發酵。
長和3月4日公布,擬出售包括巴拿馬港口的43港口予美資基金公司貝萊德為首的財團。貝萊德昨打破沉默,集團主席Larry Fink於周年股東函首度評論收購長和港口業務。他稱,隨着集團去年10月完成收購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下稱GIP),3月他們發布一項地標式的港口交易公告,透過原則性協議覆蓋23國43個港口。現時全球每20個貨櫃便有一個會途經該等港口。
貝萊德首置評 摩通:地緣政治延簽約不奇
Fink指出,今次收購更找來地中海航運(MSC)集團旗下全球最大貨櫃碼頭營運商之一Terminal Investment Ltd(TIL),一旦落實及完成交易,賣方財團旗下的投資組合便包括約100個港口。他們是知道如何投資及營運該等港口。他稱GIP是幫助基建項目有效率營運的專家,其接手經營倫敦格域機場後,能削減大半安檢時間,給旅客更多時間購物和吃喝並增加盈利,就是好例子。
另外,摩根大通發表報告稱,雖然市場傳出長和叫停簽約出售巴拿馬港口交易,向貝萊德為首財團出售餘下23國43個碼頭的交易涉及的獨家磋商期至7月27日仍有效,就算延長磋商期亦有可能。該行認為,交易因涉地緣政治問題而延遲簽約並不為奇,料長和會盡力和各方持份者解決問題。摩通又說,雖然交易中的港口不在中國,但若交易限制了中國對外競爭力,根據內地法例市監局確可審查,該行並舉例高通2018年買恩智浦的交易也曾受中國監管機構審批。
京專家稱港口涉華船營業額可算到中國
《大公報》昨早一篇報道引述北京漢坤律師事務所資深合規專家解石坡表示,中國反壟斷法規定,交易方上一年度於中國境內營業額逾8億元人民幣,且各方上一會計年度中國營業額合計逾40億元人民幣,就應在交易實施前做反壟斷申報,取得批准才可交易。他稱,由於目標公司是港口,雖都不在中國境內,但仍可能服務中國的客戶或船舶,按照中國反壟斷法,由此產生的營業額是可算到中國,故只要目標公司中國境內營業額逾8億元,交易就應當做反壟斷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