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新登記私家車現約有七成為電動車,充電需求日益增加,不過據環保署資料,各區公共充電器數量不均,最多及最少地區數量相差逾1400個。政府現時就電動車的充電安排,政策方針為車主應主要於家居、工作地點或經常到訪的停泊處充電,公共充電設施主要是在電動車有需要時作短暫補電用途。環境局回覆查詢稱,政府相信市場會因應各區不同的充電需求作調節。有環團則認為公共充電器需廣泛分佈各區,便利市民出行時充電,才可令市民更願意轉用電動車。
大埔277個電樁最少 人口較灣仔中西區多
根據環保署資料,截至去年12月全港約有10,400個公共充電器,政府及私營機構分別提供約2500個及7900個,遠超2021年政府在《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訂立本年度提供逾5000個公共充電器之目標。不過,本報記者統計各區充電器數量發現,擁有最多及最少公共充電器的地區分別為沙田和大埔,沙田區有1695個,是大埔區277個的6倍有多。倘以充電器增長數目計,過去5年增長最多的地區同為沙田,增加1506個;增長最少則為深水埗區,只增設63個(見圖)。
環保署未有明確回覆各區公共充電器數量分佈所按準則,稱相信市場會因應各區不同的充電需求作調節。翻查政府統計處本月發表的全港人口統計數字,沙田區為人口最多地區,去年中人口約70.4萬,大埔區則有33.1萬;然而,同期灣仔區和中西區人口分別為16.4萬及23.2萬,均比大埔區人口少,但兩區公共充電器數目均高於大埔。
汽車會:政府應主導 撥地發展設備
綠惜地球創辦人及總幹事劉祉鋒表示,政府近年提供稅務優惠,例如「一換一」計劃鼓勵各界轉用電動車,令電動車數量大增,他認為應同時確保在屋苑、商場或公眾停車場廣泛鋪設充電配套,以應付市民出行需求,兩者需並駕齊驅,不能「一個跑得馬咁快,一個行得龜咁慢」,否則若「車主要駛好遠先搵到充電站」,他們對轉用電動車的意願就會裹足不前,拖慢電動車市場發展。
對於政府在制定充電安排時,視公共充電器為中途補電的輔助角色,劉認為政府不能將「一個方程式」套用各區,例如鄉郊地區較少私人屋苑及商場,該區市民或須依賴公共充電器,故政府需知道各區情况,調整分佈。他建議各區議會發揮地區功能,協助政府就電動車議題蒐集資料,以了解不同地區情况,方便日後統籌電動車發展工作。
中國香港汽車會永遠榮譽會長李耀培認為,政府在建設充電器時應擔當主導角色,如增加撥地,讓投資者包括充電樁公司、電力公司可集中成本發展設備,若政府將大部分責任交私人市場決定,將導致興建充電器時太多程序及生意考慮,拖慢落成進度。翻查資料,政府去年3月就兩幅位於九龍東及新界東的空置油站用地轉型高速充電站進行招標,同年6月及7月批予營運商,預計來年提供逾20支高速充電樁;政府又計劃今年內,於現有油站提供共約100支高速充電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