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建造工程完成總值新高 分判商名義總值10年低

【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昨公布「建造工程完成量按季統計調查」的臨時結果,主要承建商去年完成的建造工程名義總值及實質總值皆屬2000年來最高,分別為2905.06億及1549.01億元,惟分判承建商完成的建造工程名義總值則為10年來最低,跌至1144.47億元。對於分判商建造工程名義總值下跌,有建造業界代表稱,或與近年建造成本上漲,總承建商減少分判以控制成本有關。

公營地盤實質總值升26.2%

私人地盤跌1.5%

主要承建商建造工程實質總值按2000年固定市價計算,本報以2000年起的數據作比較,發現主要承建商去年完成的建造工程名義總值及實質總值皆屬2000年來最高。主要承建商於去年完成的建造工程名義總值為2905.06億元,按年升7.2%,當中公營地盤建造工程的名義總值增26.7%至1173.17億元,私人地盤建造工程的名義總值亦增0.5%至859.09億元。不過,以實質總值計算,雖然公營地盤建造工程按年升26.2%至613.63億元,但私人地盤建造工程的實質總值為495.96億元,按年跌1.5%(見表)。

分判商總值連跌6年

業界料為控制成本 總承建商減分判

至於過去10年分判商完成的建造工程名義總值,2018年攀至高位2167.59億元,及後連續6年下跌,去年更跌至1144.47億元,屬2014年來最低(見圖)。政府統計處稱,由於分判商可能將建造工程再分判予他人,所以再分判的部分會重複計算,統計數字只可作為業內分判工程程度的概括指標。統計處續稱,主要承建商完成的建造工程總值,只涵蓋該機構作為主要承建商合約中所完成的建造工程;但分判商所完成的建造工程總值,則應已包括在該機構受聘的主要承建商建造工程總值內。

建造商會會長林健榮表示,根據業界觀察及蒐集的數據,私人及公營工程量趨勢與統計處大致相若,惟私人地盤建造工程實質總值的按年跌幅應不止1.5%,料下跌兩成。對於分判商建造工程名義總值下跌,林估計近年建造成本上漲,總承建商可能減少分判工程予他人,寧可由自己承造,以便控制成本。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表示,即使去年公營工程完成量增,政府未來會增加基本工程開支至每年平均1200億元,仍不足以彌補私人工程量跌的影響,因不在政府承建商名冊的中小企未能受惠,且未來不少公營工程屬基建項目,所涉及工種較少,建議政府應改善經濟,才會令私人市場向好。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