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莫華倫:港做文藝中心 缺場是大障礙 長遠盼西九建館補足 短期倡與前海共享資源

【明報專訊】5年前的「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八大中心」定位,其中之一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全國政協、男高音莫華倫(圖)認為,場地不足仍是本港面對的一大障礙,「一定要有世界級一流的場地」,他期待西九文化區的場館落成後可補足,短期內則建議與深圳前海合作區合作,使用當地的場地表演、排練、舉辦交流研討等活動。

粵曲交響樂「都要跟得上」

啟德體育園3月1日開幕,當日莫華倫都是座上客,對體育園讚不絕口,稱相信日後可舉辦更多大型表演節目、體育活動,「但既然中央定位香港做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不應只有流行文化,粵曲、交響樂等環節都要跟得上」。

嘆文化中心大劇院升降台欠奉

自1980年代在世界各地演出歌劇,莫華倫說,現時香港的古典樂場地遠遠不夠,自言曾直接向特首李家超反映,李回覆會跟進。莫稱,西九交化區至今只有戲曲中心一個新的大型正規音樂表演場地,而1980年代啟用的香港文化中心,當時是非常好的場地,但現時的硬件技術已追不上,舉例大劇院無升降台等較先進設施,導致大型劇目未能上演,他形容與前海、深圳、珠海等城市近年建成、設備齊全的劇院不可比擬。

莫華倫說,如要等到西九的場館建成,「要改變一切已太遲(too late to change anything)」,他提交兩會的提案包括香港與大灣區及前海合作,資源共享,包括構建國家級深港文化合作示範區,更可結合深圳的科技發展,舉例在音樂劇加入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等技術。

他指本港藝術發展亦受宣傳不足影響,但古典文化並非無市場,邀請到著名表演者的表演都全場爆滿,認為可加大宣傳,讓不止一小撮有留意的觀眾知道。

縱有不足,他說本港的舞台技術人員依然一流,並曾獲不少來港演出的國際知名藝團稱讚,建議可建立香港與前海間的學生、演藝人員恆常交流機制,允許港澳藝術者在前海備案後直接執業等。

指演藝優才半數不居港 應推政策助留港貢獻

不過他亦提到,過往有不少演藝文化界人士透過優才計劃來港,據他了解,當中一半並非在港居住,認為特區政府應有政策要他們在港「有所貢獻」,又認為相關工作機會少亦是問題的成因之一,「他們覺得在香港無得發展,拎完身分證就會走」。

明報記者北京採訪:陳灝、李泉、王佩凡、鄭啟智、馮樂琳

(2025兩會)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