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灣區熱搜:曾遇工廈用途問題 香港起步好事多磨

【明報專訊】2012年創立的綠芝園最早棲身於觀塘工廈,專門研究室內無土水耕及魚菜共生技術並出售農產品,2015年曾遭地政總署出信警告其違反地契用途,要求一個月內「還原」,否則釘契。綠芝園與政府斡旋兩年,後來城規會修改條例,將水耕種植納入「非污染工業用途」,他們方可繼續在工廈營業。

觀塘創業 一度與政府斡旋兩年

2018年,綠芝園遷入大埔工業邨以擴大產能,至2023年轉研水耕貨櫃及遠程監測系統,更由出售農產品升級為出口貨櫃,首批合作商來自日本及馬來西亞,分別在當地種植山葵及辣椒。綠芝園創辦人譚嗣籇說,水耕貨櫃技術獲中東客青睞,有阿聯酋客戶有意將產品引入阿布扎比,但要求綠芝園證明有能力每年交付100個貨櫃才會簽下5年合約,即共500個貨櫃。

然而當時大埔種植場無力接下這張「大單」,譚嗣籇便决定約滿後不再續約,同時北上大灣區覓地。現時綠芝園在香港的業務僅是為過去購買其水耕種植或魚菜共生系統的學校、酒店等提供維護服務。

除了松山湖,此前橫琴亦曾向譚嗣籇拋橄欖枝,譚也有意在當地設工場,但發現當地在供應鏈和人才方面不及東莞而擱置;深圳也同樣有創業園邀請,但考慮到租金、住宿、人工成本較貴而斷念。

東莞橫琴深圳先後邀落戶

雖在東莞站穩腳跟,譚嗣籇仍心心念念返港發展,他去年與漁護署簽訂馬鞍山西沙路花園「都市農業先導計劃」合約,計劃於園內擺放8個水耕貨櫃,向市民供應蔬菜產品,亦可作親子、休閒及教育用途。但若貨櫃要疊放至兩層,便因涉及「結構問題」須向屋宇署入則申請或要加建地基,而地皮又屬康文署,將草地硬化亦需手續,故涉及多個部門協調。譚指一旦條件成熟便會動工,同時不會放棄繼續在香港物色地方,未來希望在觀塘海濱設置展示貨櫃,或者入駐啟德,為來往郵輪供應新鮮蔬菜。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