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表示,本港私人工程量雖減,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及,基本工程開支由去年平均每年約900億元增至未來平均每年約1200億元,「一加一減」相信能為業界提供一定生意量,令他們願意繼續投資人才,形容業界前景亮麗,整體而言看到曙光。
《財政預算案》亦提及建造業議會撥款約1.5億元,資助業界向工程、建築、測量、規劃及園境的學位課程畢業生提供在職培訓。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指出,名額共2500個,每人每月5000元津貼,為期1年,對象為35歲以下未曾考獲專業資格,且沒有收取其他津貼者,盼助業界挽留人才。他認為,即使議會並非全面「包底」,但相信足以照顧業界需求,並有一定影響力。
對於工人老齡化問題,鄭稱,工人平均年齡為47.6歲,約一成工人超過65歲,不過透過培訓、應用科技等措施,相信工人平均年齡不會再上升,惟仍需時下調年齡。
籲最多3層分判 指業界稱合理
工地安全方面,議會呼籲業界於私人工程項目,不計總承建商,最多分判3層。對於有何誘因吸引業界跟從,何安誠解釋,分判層數愈多,愈難管理工地安全及資金,一旦出現死亡事故,工地需長時間停工,對業主及總承建商而言,建造成本增。他稱,議會曾諮詢業界,他們認為建議合理。
何安誠稱,工業意外死亡事故由前年20宗減至去年13宗,可見議會推動工地安全工作已見成效,例如截至去年底約六成工地取得「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標籤」、議會已推出系統實時監測天秤基座移動的數據等,「意外一單都嫌多」,故未來會繼續推動建造業數碼化及工地安全。議會又預告,來年會撥出約1000萬元舉行午餐見面會,安排大使於工地午膳時間,向工人宣傳工地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