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一

前資科總監倡政府定期研引入科技 附績效指標

【明報專訊】政府近年發展「電子政府」,港區人代、前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建議,政府應設立恆常機制要求各部門定期審視工作流程,研究能否以科技改善和加快程序,並附以績效指標。對於能否以科技完全取代部分公務員職位,楊說「機械人都還未去到那麼先進」,強調要衡量科技的成熟與智慧程度,逐步改善,減省公務員工作量。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與效率促進辦公室2024年合併為「數字政策辦公室」,2015至2018年間擔任政府資訊科技總監的楊德斌指出,效率辦主要循管理及程序角度檢視工作流程,以往少有熟悉科技的人員參與,他認為成立數字辦是契機,善用數碼化與電腦化加快政府工作。

資科辦2022年展開「電子政府審計」,翌年完成後提出逾百項建議。楊德斌建議未來設立恆常機制及績效指標,要求各部門定期審視工作流程,研究能否引入科技,「每一兩年就檢視一些小流程,每三五年就檢視一些大流程」。他稱很多政府工作能透過科技加快效率,如每次人口普查需聘用大量臨時工,建議利用大數據統計及更新數據;建築工程從投地、申請及審批圖則、到落成驗收等,亦可電腦化和智能化。

取代公僕? 「機械人未夠先進」

財赤下政府計劃削減1萬個公務員職位,有否條件以科技取代部分工作?楊德斌稱要衡量科技的成熟與智慧程度,強調要逐步改善,「機械人都還未去到那麼先進,你對着它都會有點驚,(機械人)會不會突然出錯誤、打人呢?」

政府去年開始試用InnoHK研發的AI工具「公務員文書輔助系統」,主要功能限於協助撰寫、翻譯及摘要文檔等。楊德斌稱政府原則是不能出錯,必須確保準確,「大家的出發點不一樣,民間用錯(AI)便用錯,說聲對不起有什麼大件事?但政府不可以」。

籲簡單民生數據全面公開

本港致力發展「智慧城市」,惟多年來政府開放數據的進度一直為人詬病,楊德斌亦認為應該更進步,「現在比較多是『low-hanging fruit』(意指容易做到的事),基本上不需要做太多新工序的(數據),就可以開放,譬如天氣、交通」。他指出,部分數據則要先移除個人和敏感資料才能公開,如入境處數據,但部門缺乏資源處理。

楊德斌建議將開放數據分為兩級,毋須花費大量工序處理、與民生相關的,應盡量全面免費公開;需繁複處理、主要是企業使用的數據,應「用者自付」收回成本。他又期望當局制訂《數據目錄》,讓公眾知悉政府掌握什麼數據後申請購買。

今年全國兩會中,楊德斌亦提出建議,冀中央放寬數據「過河」制度,容許敏感及重要數據出境到河套區。他舉例,個人病歷及生物醫藥資料庫對研發醫藥很重要,訓練AI的數據庫亦有助發展AI工具,他期望配合本港擁有的海外數據,吸引科企落戶、加快創科發展。

明報記者 鄭啟智 馮樂琳 北京報道

(2025兩會)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