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遇價格差異者65%不獲解釋 218人1投訴

【明報專訊】消委會接獲有關私營醫療服務的投訴中,收費爭議個案佔最多、達45.5%,但消委會調查發現,受訪者中約67%曾遇價格差異,當中約65%並沒獲得任何解釋,218名未獲解釋價格差異的受訪者中,僅1人有投訴;報告指大部分受訪者緘默,是因為不熟悉投訴渠道、認為投訴耗時等。消委會建議業界訂定內部指引,處理各種收費爭議程序,以及由指定人員處理收費爭議投訴等。

緘默主因:不熟渠道、盼與醫生關係良好

消委會主席陳錦榮指出,私營醫療服務投訴中,服務費用預算與最終帳單的差異是收費爭議投訴的主因之一,截至上月,個案整體調停成功率僅35.6%,反映解決相關投訴具挑戰。

報告提到,遇到價格差異的受訪者僅約35%獲解釋,差異主因包括實際病情與最初評估不同(46.5%)、病人要求額外服務(15.2%)及主診醫生改變治療計劃(11.1%)。報告引述受訪者指,只要價格差異有合理原因支持,便會接受;另有受訪者考慮投訴但最終放棄,原因包括不熟悉投訴渠道、認為投訴耗時或希望與醫生保持良好關係。

有稱院方僅口頭講預算 縱投訴難成立

有受訪者認為,醫生或醫務所可找到理由解釋帳單與費用預算的差異,而之前是以口頭形式提供預算、無書面證明,即使投訴亦未必成立。報告指出,消費者普遍認為,若醫護事先解釋有可能出現價格差異或提前告知潛在額外費用,對他們有幫助。至於私院解釋價格差異主因,則包括病人實况與初步評估大相逕庭、病人康復較預期慢,超越私院控制範圍等。

消委會建議,私院及日間醫療中心應訂明收費爭議處理程序,確保處理方法一致及有效;另應訂明回應投訴時間及收費爭議調停流程的指標,以及指派特定個人或團隊處理。消委會亦建議政府積極與使用者交流,定期有系統抽樣調查,再將意見整合傳達私營醫療機構,以持續改進私營醫療市場。

(消委報告)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