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消委會昨發表有關本港私營醫療機構服務收費的研究報告,指私家醫院及日間醫療中心提供的服務收費機制欠透明度及含糊,機構的價目表無披露定價基準、亦無列出醫生費;各私院對相同治療的收費差異顯著,例如住院痔瘡切除術的中位數收費介乎3.3萬至8.5萬元,相差152%;近四成受訪消費者僅獲口頭告知費用預算。消委會提出五大建議,包括由政府建立記錄私營醫療機構和醫生收費的中央資料庫,並明確要求治療前向病人提供書面服務費用預算(見表)。
明報記者
醫衛局昨回應稱,去年《施政報告》公布計劃今年就探討立法提升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諮詢業界,政府正積極籌備有關立法的諮詢工作,包括參考消委會報告內容和2016年推出提高私家醫院收費透明度的先導計劃之運作經驗,並與不同持份者保持溝通,計劃年內公布諮詢建議。
4年191投訴涉720萬元 四成收費爭議
消委會發表《信心與價值:提升醫療價格透明度》研究報告,以問卷訪問500名消費者及對30人深入訪談,以及對私院及日間醫療中心做問卷調查等。調查涵蓋13間有提供衛生署建議的30種常見及非緊急治療的私院、128間日間醫療中心。報告指出,現行《私營醫療機構條例》列明收費透明度需採取的措施,但各私院及日間醫療中心做法不一,市場缺乏價目資料或服務預算的披露準則。
消委會2021至2024年接獲191宗相關投訴,涉款逾720萬元,當中45.5%個案與價格或收費爭議有關,是投訴主因。消委會主席陳錦榮稱,有投訴人入院接受十字韌帶及半月板修復手術,院方初時報價約12萬元,但手術前才告知報錯價,實收17萬至21萬元,投訴人考慮時間有限,只能無奈接受;投訴人術後向院方及消委會投訴,院方回覆消委會稱當時因報錯價需重新報價,鑑於當時手術室預約時間到,院方未能給予重新考慮,故決定只退回9000元。
同機構同治療 收費可差六成
公布過往收費統計數據是《條例》訂明提高收費透明度措施之一,當局亦有在網上公布該30種治療的過往收費統計數據。消委會發現,各私院對相同治療的收費差異顯著,舉例提到痔瘡切除術、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剖腹分娩的收費,其中胃鏡及大腸鏡檢查收費中位數介乎2.6萬至5.7萬元,相差119%。即使在同一機構接受同一治療,收費亦有明顯差異,某一私院的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分別曾收費5萬及8.2萬元,相差64.1%。
醫療套餐增收費確定性 指私院少推
消委會認為醫療套餐能提高收費的確定性,但調查發現,只有一間私院為26種治療提供套餐式收費,有7間只就6種或以下治療提供套餐。另外,各私營醫療機構提供的套餐無清楚列明額外收費,消委會相信或許難以訂立「不包項目」(例如諮詢費和醫生費)標準收費,有可能收費不菲,例如有機構提供腸胃鏡檢查的6天治療藥費可超過1.9萬元,令消費者難貨比三家。
各院收費統計舊 無查閱者2/3不知數據存在
此外,消委會發現有9間私院提供2023年的收費統計數據,4間只提供2022年數據;同時,只有一成受訪者曾查閱數據,無查閱者有三分之二稱不知道有該數據;不少人認為數據難以理解,例如使用「百分位數」概念,消委會建議用淺白文字詮釋。
消委會就提高醫療收費透明度提出五大建議,總幹事黃鳳嫺形容,業界及政府對建議態度正面,包括建議政府借鑑澳洲維多利亞州、新加坡和美國佛州等市場經驗,建立中央資料庫,記錄所有私院30種治療/程序過往費用和收費,並擴展資料庫適用範圍至所有日間醫療中心等。消委會亦建議業界採用一套通用治療/程序的編碼機制,促進各持份者就治療/程序決策的溝通,以及就不同私院及日間醫療中心的收費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