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運輸署早前建議規定所有的士喺車內安裝攝錄系統及提供電子支付方式。《紐約時報》前日刊出一個相關專題報道,訪問香港的士司機對修例建議嘅意見,當中一名劉姓司機向記者大吐苦水,話「有啲顧客太麻煩」,紐約時報記者直接喺文中以「mafan」音譯廣東話「麻煩」二字,並解釋「mafan」嘅意思。
記者觀察到乘客「唔敢慢」
報道解釋,廣東話「mafan」指「causing trouble and annoyance」,即係製造麻煩同煩惱。劉姓司機之所以覺得有啲客麻煩,係因為佢哋鍾意抱怨應該行邊條路,又會要求司機揸快啲。
報道開首形容,改變的士司機習慣係全城最難嘅事,當中佢哋多只收現金係其中一種喺香港生活最奇怪嘅特色。報道訪問咗司機對修例建議嘅反對聲音外,亦講到喺香港坐的士嘅情况,記者留意到乘客習慣落車前準備好車費,免得落車慢激嬲司機,亦有學者認同大家落車都表現匆忙,以免阻住司機遲咗接下一張訂單。
報道指上述情况似乎顯示香港的士司機唔耐煩、粗魯對待乘客,但背後可能反映緊行業面對經濟困境,令的士司機無法花時間喺社交禮儀方面,以劉姓司機為例,佢工作時唔放飯鐘、唔去廁所,稱每月收入約2500美元(約19,500港元),只能勉強喺全球物價最高之一嘅城市生存,而內地經濟放緩、香港難以恢復對旅客吸引力等因素,都可能令的士行業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