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去年成立「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制定第三間醫學院方向及準則,表明希望吸引非本地生。工作組專家顧問、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在新加坡越洋接受本報專訪說,醫學培訓牽涉大量公帑資助,政府須訂立非本地生加入本港醫療體系的期望,以決定透過合約「綁年期」或學費分級的需要。工作組另一專家顧問、教資會成員蔡永忠認為,非本地生學費太貴難以吸引報讀,相信會在教資會現行機制外增設全新撥款途徑,以增資助彈性,符合政府對新醫學院錯位發展的期望。
明報記者 張逸羲
工作組早前訂立10項主要考慮條件,包括與現有醫學院錯位發展,以及設立第二學位課程,吸引本地和非本地學生。沈祖堯透露,新醫學院學生原有學位可與科學無關,有助擴闊視野,例如本身修讀數學能較好掌握數據分析,人文或社會科學學生可能較懂溝通,了解病人心理、家庭背景等如何影響疾病,成為「有血有肉」的醫生。
第二學位生培訓要足未必讀6年
沈說工作組曾討論收生準則,強調醫生不應只懂讀書考試,「考試考得叻,不代表將來是個好醫生」。他相信會綜合評估公開試、學位成績和面試等,惟最終視乎院校建議。
被問非科學背景學生根基會否較差,沈說院校須確保課程在基礎醫學、接觸病人方面有充足培訓,若能精簡基礎醫學授課內容並足以應付臨牀需求,不一定要讀足6年。他指基礎醫學涵蓋解剖學、生物化學和生理學,「以前教得好深好闊,有些讀完後永世都用不着」,自己當年要學習每條神經線和肌肉名字,卻毋須臨牀應用,「記埋好多𠵱家已經唔記得晒」。
目前教資會對8間大學經常補助金只涵本地學額,並規定最多招收40%非本地生。蔡永忠說,教資會現時一般不會資助第二學位學額,但新醫學院將以其作為主要收生途徑,相信政府願意資助。蔡永忠稱,教資會現有撥款機制完善,有既定撥款周期和程序、問責協議等,惟政府從無表明循此途徑補助新醫學院,相信將研設新途徑,以「新思維」增加資助彈性。
非本地生學額需否設上限
蔡:應確保本地生競爭力
蔡稱若按新途徑資助,招收非本地生便不受40%上限限制,又相信政府期望非本地生留港服務,但「不是我們打開門(非本地生)就湧晒來」,認為非本地生學費不能太貴,須考慮應否資助非本地生學額。至於應否設置非本地收生上限,他稱工作組尚未討論,但他認為須確保不會造成本地生競爭劣勢。
新加坡醫科生須簽約承諾畢業後在公營系統服務4至6年不等,其中非本地生服務年期較長。沈祖堯說其中兩間醫學院定位類似港大和中大,本地生佔98.5%,其餘一間設第二學位課程,約三成為非本地生,而當地醫學培訓由政府高度資助,非本地生「讀完就走」很不划算。但他稱當地工作環境、醫療和生活質素很好,不少非本地生服務多於合約年期甚至一世,「所以你要製造一個環境可以留得住這些人」。
可按學費級別訂服務合約
本港2022/23年度每名醫科生一年培訓開支為57.8萬元,總開支過去10年增約82.4%(見圖)。沈祖堯認為政府須考慮「想留多少海外醫生」,以決定需否要求非本地生「綁年期」,或制定多個學費級別,「若收你幾倍學費、收回成本,便不需要規定讀完後做幾多年」。翻查資料,醫衛局長盧寵茂上任初期曾以培訓開支龐大為由,提出強制醫護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一定年期。
政府開放院校於3月中前提交建議書,預期工作組今年完成評核。沈說工作組接獲建議書後將與院校代表面試,而工作組曾討論逐個條件計分評核,但認為每名專家評分會有偏差,相信會參考科研撥款做法,計分後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