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乙肝帶菌者是罹患肝癌高危者,衛生署建議每隔6至12個月接受「血液甲胎蛋白檢查(AFP)」和超聲波檢查,但醫管局數據顯示,2023/24年度超聲波例行個案輪候時間中位數為58周(見圖),即約一年兩個月。有病人組織指公院超聲波檢查輪候時間逾年,且現時指引建議的方法,即AFP加腹部超聲波的靈敏度為60%,建議引入靈敏度較高的新檢測方法「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並結合AFP作肝癌監測,避免輪候超聲波;有內科腫瘤科醫生則認為新法準確度仍有待臨牀驗證。
醫生:成效仍待臨牀驗證
為及早讓輪候者檢測,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稱,醫管局通常建議病人到合作的私營醫療機構做超聲波檢查,折扣後費用約700元,而更準確的電腦斷層掃描(CT)則需輪候約3年,高危者根本「唔敢博」,但若到私家檢查,一次花費達5000至8000元。
黃龍輝指肝癌早期欠明顯病徵,引述文獻曾研究超聲波檢查的靈敏度低於一半,腹部超聲波檢查加AFP逾60%,憂現時方法未能更早發現早期肝癌患者,且公院超聲波檢查輪候需時,亦擔心有基層乙肝患者難負擔私家檢查費用,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希望醫管局能引入新檢測法PIVKA-II,結合AFP的靈敏度可大增。
肝癌四度復發者 AFP驗不出
57歲肝癌病人黃家寧是由母嬰傳播的乙肝帶菌者,一直未無求醫,2007年因見證朋友因肝癌驟然離世後求醫。他稱,當時在公院照CT輪候半年以上,後到私家醫院檢查,發現長約1厘米的腫瘤,現時公院CT輪候時間更長達數年。他先後4次復發,每次都是經CT檢查發現,但AFP檢測從未超標,料因服藥控制肝炎活躍度,認為與檢測靈敏度不足有關,籲引入新法。
港大癌症醫學中心臨牀副教授、內科腫瘤科醫生邱宗祥則指建議不做超聲波檢查「過於激進」,認為應保留。至於結合PIVKA-II、AFP及超聲波檢查能否更準確監測肝癌,邱認為仍需臨牀證據,強調靈敏度不等於準確度。
醫管局回覆稱,PIVKA-II是肝細胞癌的潛在篩查標記,會衡量臨牀效益、新技術的安全程度和效能等,商討引入新檢測技術的可行性及合適時間;當推出新診斷或治療方案時,醫護團隊會聯繫合適病人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