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近年鼓勵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英國醫療工程學會香港分會主席源栢樑於新冠疫情初期設計MiC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一度用於亞博館以備接收重症患者,並將經驗分享給業界,有助其後興建大量臨時檢疫和隔離設施。他形容MiC應用「可以是無限」,未來當有疫情重臨,可快速興建大量隔離病房,需時較籌建傳統隔離病房短三至五成,日後興建或重建醫院時,也可用於建造手術室等設施。
內地於2020年初落成火神山醫院,從事醫院工程的源栢樑憶述當時受此啟發,有感本港短期內亟需隔離設施,隨即動筆設計,其後獲業界相助,同年5月建成MiC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該病房同年8月被徵用至亞博館,館內患者一旦出現重症,可送至該病房監察,等候轉送醫院。
改建SARS病房感居安思危
直至2021年初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落成,該病房才停用,目前於九龍灣建造業零碳天地展出,未來數月將拆卸,部分組件會被回收作進一步研究等。
政府於2020年中以MiC建成竹篙灣檢疫設施,2022年第五波疫情在內地支援下興建大批採用MiC技術的隔離設施。源栢樑說當時向承建商分享設計經驗,加快落成設施。他憶述自己早於2003年SARS已有份改建隔離病房,時任醫管局署理行政總裁高永文曾致電要求他即晚改裝大批隔離病房,最終雖能交貨,但令他有感須居安思危。
源栢樑說,MiC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可快速建成,建築周期約一個月,並配合「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可毋須中央空調系統支援,形成自給自足的空氣流向設計。
現每個造價200萬
內地生產料成本減半
成本方面,他說當時籌建MiC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獲業界捐贈材料,最終「零成本」興建,若要計算實質成本,一個病房約200萬元,但現時內地MiC產業鏈較完整,相信可降低造價至少一半。被問未來倘再發生大型疫情應否大量興建MiC隔離病房,他說不便評論,但認為MiC和MiMEP有建造優勢,可作考慮之列。
隨技術改進 MiC發展空間大
明年落成的中醫醫院是全港首間採用MiC興建的醫院,瑪嘉烈醫院重建、北區醫院擴建亦有用MiC。源栢樑說由於隔離設施無建地基,故只做到4層,若「做足」地基支撐,MiC可建很高,有潛力不止用於興建病房,亦不擔心負重問題。他說河套區應急醫院手術室由多個組件送往工地後焊接建成,亦屬MiC,只是較難清拆重建。他認為隨着技術進步,MiC興建醫療設施的發展空間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