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北部都會區發策略》中提出建立4個濕地保育公園,當中蠔殼圍是最後成立的公園。長春社表示,蠔殼圍西面的魚塘濕地與河套創科園區以南的生態補償區及河曲,將成為日後區內飛鳥廊道的「樽頸位」,最窄只有300米。該區將來會有北環線支線及河套東面連接道路穿過,若經地面走線,擔心會令擬議公園內的濕地帶來直接損失,甚至切斷飛鳥的唯一通道,促政府盡快為公園啟動可行研究,與相關大型基建協調,避免出現「基建先行,保育滯後」局面。
發展局回應稱,政府將會因應規劃及設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經驗,適時檢視其他擬議公園的研究工作。
明報記者 馬耀森
長春社料走線相繼起動
憂「基建先行保育滯後」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表示,根據漁護署於11月發表的《北部都會發展策略下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之策略可行性研究》(下稱「研究」),4個擬建的濕地保育公園發展次序以蠔殼圍最後(見表)。政府早前訂明目標,河套創科園區第一期於2030年「有序落成」,2035年「完成發展格局」,吳認為可以預見園區交通基建即北環線支線及河套東邊連接路的走線亦會相繼起動,擔心「基建先行,保育滯後」,到時公園要推行保育措施已太遲。
引述2017年官員報告
蠔殼圍自然生境應「不受干擾」
蠔殼圍位於后海灣較內陸位置,亦是東西飛鳥走廊的「盡頭」,是組成后海灣濕地系統的重要部分,而蠔殼圍與新田之間的土地,現時為馬洲管理站,以及毗鄰的河套;至於河套被河曲包圍,以及外圍逾20公頃的蠔殼圍濕地。吳希文翻查2017年城規會討論河套分區計劃大綱圖的會議紀錄,當時與會環保署官員指出,根據河套地區發展的環評報告,河套以南的生態補償區、深圳河曲,以及蠔殼圍一帶魚塘,「會組成一個延綿闊300至500米不受干擾的自然生境,足以在生態上把落馬洲河套地區與其周邊一帶連繫起來」。而根據《研究》,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將河套以南,面積約12.8公頃的用地,一併納入公園。
吳希文說,北環線及河套東面連接路的走線都會穿越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範圍,對區內冬候鳥及歐亞水獺生態走廊造成潛在影響,若採取地面走線,會令大片連貫的濕地被切割成碎片,情况有如落馬洲支線原方案的翻版,生態價值下降。他認為,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應及早啟動規劃,與周邊基建協調,例如採用隧道方式興建鐵路或道路穿越濕地公園及河套河曲,減低對候鳥及歐亞水獺的影響。
發展局與運輸及物流局綜合回覆稱,北環線支線仍在初期規劃階段,包括走線等相關項目細節尚待確定,當港鐵公司就項目開展下一階段詳細規劃及設計時,將會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項目走線及鐵路設施等,並進行各項研究及法定程序,包括環境影響評估研究,以確保項目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
發展局:現全力推三寶樹公園
將適時檢視其他擬議公園研究
發展局回應本報稱,由於北部都會區內擬議濕地保育公園系統的面積及規模十分龐大,漁護署就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進行的可行研究務實地建議政府分期建設該系統,確保各個擬議公園的規劃和工程監督工作得以妥善進行,以及周全考慮對持份者、資源和生態的影響等。政府現正全力推展設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工作,政府將會因應規劃及設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經驗,適時檢視其他擬議公園的研究工作。
就北環線建設時間表,創科局長孫東昨日在港台節目受訪時表示,創科局一直與政府部門緊密磋商,稱河套園區除自身園區規劃發展外,周邊的配套特別是交通設施非常重要。支線將途經河套園區,而且在河套裏會有一個站,最終站是到深圳,具體落成日期運輸局會有詳細安排。
土拓署稱正做環評
走線選項包括「地下道路」
至於河套地區發展東面連接道路,土木工程拓展署回應本報稱,2023年12月委聘顧問公司勘察研究及設計,有關環評正在進行。擬定道路走線及方案時,政府會考慮合適選項,例如「地下道路」等,以盡量減低對附近環境包括魚塘及飛鳥廊道的影響。
根據漁護署的《研究》,擬議設立的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面積約277公頃,政府及私人土地面積比例分別佔約四成及六成,公園主題為鄉郊體驗勝地,現有魚塘將大致保持不變,並會透過分區及管理增加公園範圍內的生態容量,並推動水產養殖業可持續化和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