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北都發展策略提出建立多功能的濕地保育公園系統,除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斥資6.3億公帑建成的37公頃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亦是系統一部分。上月9日開幕的塱原公園已成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禾花雀(黃胸鵐)的補給站,近年數目更趨升(見圖),港府形容保育成果令人鼓舞。但有濕地管理經驗人士指出,禾花雀10月起到港,塱原分稻田至11月底仍未成熟,部分禾稻熟透又未收割,更有稻田未放乾水,憂未能為候鳥如禾花雀提供食糧。
漁署:分批種稻 需要時調整管理
漁護署回應稱,禾花雀以稻穀及其他種子為主要食物,一般每年10至12月遷徙期間途經本港,該署近年在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種植稻米,為禾花雀及其他野鳥提供適合生境和食物。而為配合禾花雀途經時間,漁護署每年6至8月會在塱原公園分批種植稻米,10至12月皆有成熟的稻米為禾花雀提供足夠食物。公園現3公頃稻田前年起交由漁護署管理,署方一直按公園管理目標籌劃所需生境管理措施,由承辦商推行實務工作,該署會持續監察及評估進度和成效,需要時會與承辦商商討,並適度調整相關管理工作。
按本報接獲的相片及定位資料,塱原公園生態區稻田部分至11月底仍成熟程度不一,有稻仍青綠色未成熟,稻田水位至小腿,亦有部分禾稻呈褐色,即已熟透仍未被收割。
稻成熟度不一 農民:無所謂啦雀照食
在公園農業區耕種的農民陳先生稱,承辦生態區管理的綠色力量有邀請園內農民兼職打理生態區的田,他每月兼職七八天,每次8小時,負責為生態區稻田施肥、除草等,日薪800元。被問到為何生態區部分稻田東歪西倒和成熟程度不一,他說「無所謂啦,青又好熟又好,啲雀都係照食」。
記者昨於園內觀察未見稻田水浸,目測約一半田已放水,另一半留有約一兩厘米高的水。
據悉未及時放水防初期多人入田
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具經驗人士稱,明白植物生長速度受各因素影響,如氣溫、降雨及颱風等,若受外來因素影響可接受,但質疑為何至11月底仍有稻米未成熟,擔心當地生態價值下降。
據了解,生態區部分稻田未及時放乾水位,是為防公園於開放初期有太多遊人進入稻田範圍,造成破壞;而塱原分批種植稻米是管理措施之一,為秋季較遲抵港的候鳥提供糧食。
環團:按經驗10至11月成熟易吸雀
塱原2005年起由環團推行自然保育管理計劃,2009年起復耕水稻,每年夏播秋收,水稻田部分不收割,為遷徙雀鳥提供食物及棲息地,塱原漸成極度瀕危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禾花雀的穩定補給站。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過去有參與塱原保育項目,有10多年種稻經驗,她看過塱原稻田照片後稱不評論漁護署管理稻田方式,但以過去種稻經驗,如要增加稻田為雀鳥提供覓食機會,應盡量控制稻田10至11月間成熟,配合最多禾花雀抵港時間,並放乾稻田的水及收割,禾花雀就會現身,並啄食散落地上的禾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