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潮行GBA:灣區方志

【明報專訊】「國有史、地有志」,位於珠海市的國家方志館粵港澳大灣區分館(下稱大灣區分館)上月底開館,是全國第七間、華南首間國家方志館分館,集收藏研究、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宣傳國情地情於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其中主題展覽設有「臨江而起」、「向海而興」、「依灣而強」、「志向未來」4部分,展示大灣區的自然地理、傳統文化、歷史脈絡與發展等內容。

明報記者 司徒聰穎

地方志古稱地志、方志,是指全面、系統地記述本地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與現狀資料的文獻。國家方志館是集收藏保護、展覽展示、編纂研究、專業諮詢、資訊服務、開發利用、宣傳教育、業務培訓、文化交流九大功能於一身的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

大灣區分館花3年興建,共分5層,一二樓為常設主題展覽區,三樓為宣傳教育交流區,四樓為館藏閱覽諮詢區和其他公共服務區,五樓為辦公區、編研區、藏品及修復區等其他業務用室。現有館藏圖書資料5萬多冊,實體藏品599件;主題展覽總面積約2500平方米,分「臨江而起」、「向海而興」、「依灣而強」、「志向未來」4部分,第一層設有中國共產黨珠海歷史展覽,第二層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自然地理、傳統文化、歷史脈絡與發展成就。

「臨江而起」講述灣區自然與人文,從不同朝代展示大灣區的地理位置,譬如秦代設立南海、桂林、象3個郡,大灣區屬南海郡;又如現今大灣區居民主要操粵語、客家話、福建話,粵語秦代已現雛形,唐宋時發展為成熟語言。若對自身姓氏感興趣,還可在「尋根問祖」的互動平台查找姓氏來源、圖騰及概况。

「向海而興」聚焦大灣區海洋文明,例如秦漢形成、興於唐宋的海上絲綢之路。廣州的光孝寺、聖心大教堂、十三行等都見證中西交流及貿易。展覽還復原1998年於廣深鐵路營運的「新時速」列車,讓參觀者了解當年香港和內地的交通工具。

「依灣而強」展示大灣區近年發展,例如廣州人工智能與數碼經濟試驗區等13個特色合作平台,並展示5G仿生機器狗、大疆無人機等科技。「志向未來」展示如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佛山石灣藝術陶瓷「石灣公仔」,還有鎮館之寶《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共277冊,是廣東有史以來首次全面蒐集、整理歷代方志的成果。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