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攸潭美村牌坊旁邊,3隻黃牛雕像尤其搶眼。雕像近一年才有,用以紀念建村初期村民飼養黃牛協助耕作。在這裏土生土長、曾任16年村長的潘金鴻回憶,1950年代人口爆發,村民數目曾達7000,規模和小市鎮無異。據發展局數據,現時攸潭美村只剩1300人,較高峰時銳減八成。村落輝煌不再,潘金鴻黯然說:「總要有人犧牲。」
發展局本月中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發展牛潭尾。局方早前預料2027年開始收地,攸潭美村成主要受影響村落。
難民潮下聚非原居民 茶居雜貨店遍見
70歲的潘金鴻自1999年起,連續當了4屆攸潭美村村長。他憶述1950年代難民湧入,村落人口暴增,全都是非原居民。村民以畜牧和務農維生,潘指當年單是村的西區,已有3間茶居、兩間豬檔和魚場、一間牛檔和不少雜貨店,還未計大部分村民家中有雞舍。村民每天早上會到村口街市叫賣,人流絡繹不絕。直至1980年代政府介入規管,禁止村民在家建雞舍,畜牧和農業式微,大批村民始遷到城市工作。
潘金鴻未有跟隨大隊,反轉行建築業,留在村內幫村民建屋。他自言出世便跟父母在村內長大,結婚後有小朋友亦從未搬家。現時政府宣布收地,他明白當局考慮公眾利益,但仍遺憾自己成收地目標,「最好梗係唔使走,但我知太理想化」,盼能集體安置保留鄰舍情誼。
75歲的楊先生在攸潭美村長大,爸爸二戰時走難來港。當年村落還是一片泥濘,政府只給村民石沙和英泥用作建屋鋪路。楊先生回想以前在攸潭美學校讀書,放學後一邊踩單車一邊擔大籮,「愚公移山式」從村口運送建材到山上的家;升中被派往上水鳳溪,下雨天他一手擔雨傘,一手捉緊單車上學。
返村退休者盼「喺度瞓」 聞收地失眠
楊先生廿多歲結婚,一度搬到市區居住,退休還是選擇回到舊居,只因寧靜;每天打理逾2000呎的家,埋首鑽研木工園藝,「一草一木都係自己整。情意結就係你容許我的話,我寧願喺度『瞓覺』(死亡)」。自政府公布收地,楊生開始憂慮、試過失眠,感嘆「點解收呢度?因為我哋唔係原居民,我哋冇say。」
元朗攸潭美村居民互助會副主席周偉明認為,這次收地宣布突然,村內4個月前才接駁電線,提供5G上網服務;又指很多村民未聞發展計劃,故互助會將成立聯盟,蒐集村民意見。
村民大會下月開 促政府現身交代
當局早前表示收地範圍內有六成、約80公頃私人土地,又指將預留46公頃建立大學城。攸潭美村現任村長黎志文質疑為何不是興建公營房屋,認為計劃的惠民成效存疑,敦促當局於下月5日召開的村民大會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