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一

幾絕迹傳媒 張達明:愈來愈不熟現法律 感恩黃金時代成長 社會改變「可惜傷感」

【明報專訊】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近月退休,告別在母校香港大學近28載教學生涯。張達明過去長期評論法律議題,也不時為受屈小市民親身上庭,但近兩三年幾絕迹傳媒。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說,感恩自己在香港黃金時代成長,過去一直希望推動法治教育,但觀察香港近年已進入新的環境,「愈來愈不熟悉現在法律」,只好集中精力教學。對社會近年改變,他說「覺得可惜、好sad(傷感)」。

明報記者 林勵

從沒絕望 惟今學生路更難

至於會否建議年輕一代投身法律,張達明說一向都是個人選擇,「在有限的空間內扮演什麼角色」,即使民生事務、樓上漏水,都需要有心有力的律師給好的意見。他也深信香港「好多叻學生,好多有心學生」,自己從來沒有絕望,「只是好多人之後條路,可能比我當時條路難行了很多」。

張達明畢業後加入大行孖士打,數年升至合伙人,同時加入法律改革委員會,重遇港大法律系主任。事業順利下,他說1996年「突然一個轉念」,反思是否要「日日在寫字樓朝九晚六、七」,便向法律系申請並獲聘。

張達明形容自己說話不是最動聽、英文未必講得最標準,但當時法律系沒有太多執業律師全職任教,他負責教法學專業證書(PCLL)中民事案件法律程序,「因為PCLL需要有實戰經驗的人」。

學者身分也令他陸續多了機會接觸傳媒,評論不同法律議題,大至憲制及法治,小至日常生活議題都觸及。他憶述當初傳媒邀請出席的是港台《城市論壇》,「有時傳媒很難找人,如果識回答,有時間就去下」,而在大學環境之下,令他有自由度發表評論,「不需要擔心大學怎樣想」。

對法治上心 過去樂意評論

國安法後低調 集中教學

張達明多番感慨自己是生於香港「黃金一代」,受惠香港的成功,一直珍惜和感恩,也是一直願意評論法律議題的原因,希望可令市民明白法律及法治背後,「因為法治是dear to my heart(對我好上心)」。

香港政治格局在國安法改寫,張達明選擇低調。他解釋,一來傳媒未必想報道他的評論,二來香港進入新環境,公眾關心的例如國安法律等,已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再講「一係得罪人,一係講了(市民)已經明白、同意的話」。

「整個國安法不是common law(普通法),我熟common law,但不熟悉大陸法,我再comment(評論),我錯的機會好高……有些人更加比我熟悉大陸法制點演繹,(資深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不是律師,他可能比我熟悉。」張達明如是說。雖然他自評風險不高,但也不想身邊親友擔心,便集中精力在教學,推動如臨牀法律教育課程等(見另稿)。

同學戴耀廷袁國強等

嘆2019後再無緣敘舊

選擇「登陸」不久後退休,張達明說是和太太一同決定,希望探索生活,多些時間看書、見朋友。他自言性格及信仰影響,「很多事都不是我plan(計劃)的」,機會來了便回應,「我性格是我不是所謂革命者,或者Benny(戴耀廷)這一類,我一直都不是。我是在環境容許,有這個機會出現,我便回應,serve(服務)我可以serve(服務)的。」

張的法律系同班同學包括在囚的港大法律學院前副教授戴耀廷、前律政司長袁國強、上訴庭法官周家明、《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等。張達明說,佔領運動後,同班同學也有出席飯局見面,但2019年反修例事件後,便知難再有類似大型聚會。同班同學各有不同際遇本是正常,「有些人飛黃騰達,有些人可能做自己想做有意義的事情,沒有想到改變的是同班同學有人坐了幾年監,不知何時可出來,過去不會預見到,會唏噓出現這樣的情况」。

嚮往過去 曾盼助大陸法治發展

早在港大法律系就讀,張達明經歷《中英聯合聲明》草簽,當時已關注香港法治前途,曾代表法律學會向時任港澳辦主任魯平表達意見。張一直希望一國兩制下,內地可學習香港法治觀念,「香港可以做一個好的example(例子),幫助大陸法治漸趨成熟」。他對現在的改變感到可惜和不開心,「我嚮往的是香港過去法治觀念,不是現在的法治觀念」。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