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些生活小事,對重病患者卻得來不易。年約30歲的Marco,3年前因爆發性心肌炎致心臟衰竭,須安裝俗稱「人工心」的左心室輔助器維持生命。由於人工心須接駁體外電源,他要避免傷口沾水,自此無法洗澡,外出亦要避免電池碰撞。經歷近兩年等待,他去年終獲心臟移植,癒後首次洗澡時哭成淚人。他感激捐贈者無私奉獻,自覺有使命要活好人生,不應辜負這份偉大的愛心。
今天是器官捐贈日,截至今年9月本港有2657人輪候器官移植,其中74人等候換心;今年首9個月有3宗心臟移植(見表)。設計師Marco是換心病人之一,他18歲時已安裝心臟起搏器,2021年忽然呼吸困難,送院時已昏迷,搶救後證實患心肌炎併發心臟衰竭,治療後沒好轉,須安裝人工心並輪候換心。
截至9月2657人輪候器官移植
74人等換心 3人如願
人工心要從體內連接電線,經造口駁至體外電源,Marco形容自己猶如「太空人與太空船」,在家要接駁牆壁電源,「能夠活動的範圍就是電線的長度」;他縱可外出上班,但每天要背起逾10公斤電池,並要避免碰撞影響接駁。他輪候換心期間因要避免造口沾水,無法洗澡,只能抹身,並時刻留意有否發炎。
帶捐者生命活着 向「心臟buddy」說加油
近兩年後某個深夜,他接獲醫院通知有心臟適合移植,隨即到瑪麗醫院,翌日清晨送入手術室換心,既激動又擔憂。他術後傷口漸癒,終獲准洗澡,現實感隨水滴襲來,他憶述當時不由自主地大哭,「可以由頭淋到尾是這麼爽」。
Marco說現時自覺帶着捐贈者的生命一同生活,會多做運動和義工,上班時不期然會向心臟說聲「buddy加油」。切身感受到捐贈者和家屬的愛,他說不會浪費和辜負他們,「會和它(捐贈者的器官)一齊活好些」。
他的主診醫生、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顧問醫生黃加霖說,每年冬季或流感季節均會接收心肌炎患者,小部分屬爆發性,當中少數在渡過炎症反應後心臟功能未能恢復,須用人工心並輪候移植。他說人工心可減低輪候期間七成至八成死亡風險,但心臟仍有可能衰竭、出現傷口感染或中風,只能爭取時間。
捐贈預設默許未必有效
醫生:教育建風氣更重要
本港每百萬人口的遺體器官捐贈者數目遠低於西班牙等歐美國家,黃加霖稱該些國家採用預設默許(Opt-out)捐贈原則,除非表明反對,否則死後會視為願意捐器官。他認為沒有單一因素影響捐贈情况,例如用預設默許原則的新加坡,捐贈數目卻低於本港。他強調透過教育建立風氣更重要,呼籲市民登記器官捐贈,並向親友分享意願,為更多病人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