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一

籲重建港國際形象 張炳良倡政府鼓勵集會

【明報專訊】一國兩制近年屢受歐美國家質疑。教大公共行政學顧問張炳良接受本報專訪時認為要尋找「關鍵點」(critical point)扭轉外界看法,顯示本港如昔,「如果我是政府,我鼓勵某些團體去集會,你要證明集會仍然得」。當屆政府形容本港正面對經濟轉型,他說可舉辦「大辯論」,顯示社會氛圍仍鼓勵多元討論。為官多年的他寄語政府要有胸襟,面對批評要巧妙回應,「不是就只說『你講錯了,你不對的』,這個層次很低」。

明報記者 鄭啟智

香港經濟復蘇步伐緩慢,張炳良指出經濟是本港管治的核心問題,背後牽涉港人信心、國際觀感等問題,不可迴避政治,「不能單獨只用經濟手段搞經濟」。談到有外國商界憂慮一國兩制改變,張炳良認為有些國家已對香港定型,「根深柢固」,香港欲重建國際形象需策略性地找「關鍵點」扭轉偏見,顯示本港依然自由多元。

逾6000反修例未起訴者

倘欠證據停處理「為件事劃線」

「遊行集會名義上是無問題,如果我是政府,我鼓勵某些團體去集會,你要證明集會仍然得。建制派都可以集會,五一工聯會都可以遊行。」張又建議,反修例運動仍有逾6000名被捕者未被起訴,若證據不足,可以公布不再處理,稱這並非特赦,而是「為件事劃一條線」。

倡辦經濟辯論 自證非「想點就點」

本港步入經濟轉型期,張炳良則認為政府可推動「經濟大辯論」,刺激社會討論再達成共識,推動改革時就更順暢,「如果能夠令到社會覺得,現在仍是很鼓勵討論,這是好事來的,不要讓社會覺得官方『想點就點』」。他期望本港開拓新興市場之餘,不應放棄與歐美聯繫的傳統優勢,產業升級亦要照顧下游基層從業員,協助他們轉型。

國安自由取平衡 京「心大心細」

過去一年張炳良多番直諫,冀香港在國家安全與多元自由之間取得平衡,避免「一左二窄」。他認為社會氣氛未見明顯轉變,責任在官方,也在民間。對中央而言,他稱地緣政治緊張,國安問題縈繞不散,北京既想香港保持國際化,惟進一步放鬆管治卻有疑慮,「你可以說他都有些心大心細,因為每一天西方、特別美國都針對中國來打」;中央在上舉棋不定,特區政府自然緊張萬分,「我守國安這道門守得不好,很大罪的」。

官員要有胸襟技巧 「可以被人鬧」

政府近年不時去信本地及海外傳媒反駁報道及評論。曾任運房局長的張炳良稱,昔日官場生態是面對批評最好噤聲,現在卻走向另一端。他向政府進言,認為官員表態並無不可,但「是可以被人鬧的」,要有胸襟和政治技巧,巧妙回應批評,「四兩撥千斤」令對方意會自身問題。「你表達方式要有些『很抵死』、本身好像很溫柔,但其實你是充滿力量地回應。」

張續稱,政制等框架固然由政府主導,但社會氛圍民間也有份塑造,例如傳媒若認為政府批評不合理,有權回應「反彈」。「如果傳媒說『我不敢頂撞政府』,這樣會否有個別官員覺得,『既然我一出聲你就收聲,我當然出聲啦』,人都是這樣的。」他又分析,社會上部分人欲配合愛國主調,有鑑香港以往被指國家觀念弱,故心態上「更加要走過頭」以示愛國。

「很多日常的政治,不是靠議會的。」張炳良憶述自己七八十年代開始參政,也是由組織民間、成立壓力團體做起,推動社會多元。他承認在目前社會生態,傳媒被批評後也未必敢於反駁政府,但相信待時日洗禮將逐步回復平衡,鐘擺終會盪回原點。「任何國際關係又好,或者內部社會問題,一定有rebalancing(再平衡),差不多一定有規律。」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