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近年主張大嶼山「北發展、南保育」方針,當中南大嶼的水口擁有廣闊泥灘,而當地村民過去耕種稻米為生,直至1960年代嶼南道建成及通車,村民陸續遷出,農田日漸荒廢,濕地變成乾地。香港觀鳥會與當地村民合作重新開發農地,復耕稻米,惜去年9月經歷世紀暴雨及10號風球「重創」,僅出產20公斤水口米,但已吸引絕迹當地數十年的6種小鵐重臨,佔香港鵐科鳥種近三成,當中包括極度瀕危的過境遷徙鳥黃胸鵐(禾花雀)。觀鳥會今年計劃將現有面積約1200平方米的稻田增加約3.2倍至5000平方米,種植兩三茬米,希望蒐集更多數據,以確定當地是否重新成為禾花雀的補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