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嚴剛﹕中外資平衡保住國際化 市場上兩者互動 藉自由港「更好合作更好發展」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經濟受疫情及地緣政治衝擊,外界關注中資企業在香港會否佔據主導地位。代表中國企業協會的立法會議員(商界第三)嚴剛接受本報訪問表示,中資企業在香港的投資和業務拓展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強,但強調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巿,要保持經濟多元和包容,相信外資會更廣泛和深入參與香港經濟,中資和外資在香港經濟所佔比重會保持「動態平衡」,中資不會佔壟斷地位。他指出,國際化是香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維持國際化優勢至關重要,香港作為開放的經濟體必須繼續積極吸引外資,擴大國際合作,推動金融市場的多元和國際化。

明報記者 林藹純、劉思昆

政治疫情衝擊後 外商漸回來

受新冠疫情及地緣政治影響,近年多家外資公司在香港業務收縮,甚至將亞太總部遷離香港,外界關注會否由中資企業填補經濟空檔。嚴剛承認近年疫情、本地政治風波、國際地緣政治形勢變化和美國加息等因素,對香港的經濟和外商投資產生一定影響,但強調外商投資並非停滯不前。他引用數據指出,隨着香港走出疫情,2023年位於主要經濟體的母公司的駐港機構數量已恢復到6051家,比2022年增加47家,接近於疫情前高峰的98%,表明外商對香港經濟的信心正在轉強。

他指出,中資企業在香港經濟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包括國企和民企,中資企業已在香港的金融、航運、能源、通訊、基建等多個關鍵行業有較大影響力,對香港經濟建設做出積極貢獻。隨着內地經濟持續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中資企業在香港的投資和業務拓展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強,但他強調中資都是在市場化競爭中發展,不會在香港經濟佔壟斷地位,「我們只會跟國際資本在香港更好合作,利用香港自由港的政策,以及金融中心的政策,取得更好發展」。

嚴剛說,中資和外資在香港經濟中的佔比會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他指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經濟多元和包容也是魅力所在,相信中資和外資都會看到香港的發展潛力和投資價值,從而增加對港投資,「一起把香港這個『餅』做大」。

他以香港股市為例,中資企業目前佔香港股市市值接近80%,「如果將來去到90%甚至99%,這就不是一個健康現象」。他指香港是國際化城巿,除了吸引中資企業外,都可以吸引外資企業來港上市,舉例中東、東亞、南亞甚至非洲,只要是好的企業,香港都應該歡迎。他預期中資企業在香港經濟中的總量會增加,但所佔比例卻會波動,他認為若中資市值的比例減到七成,「這對香港是健康的」。他強調維持香港的國際化優勢至關重要,必須繼續積極吸引外資,擴大國際合作,推動金融市場多元和國際化。

對於如何吸引外資企業來港上巿,嚴剛說這正是政府現在要做的,要不斷優化香港的金融生態環境,這包括完善法規制度、加強監管力度、提升金融服務品質、增強資本市場流動性等,透過營造一個公平、透明、高效的金融環境,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和金融機構來港發展。

放寬內地客投資 必吸引外資

他提到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今年3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指新加坡在國際金融中心超越香港排名第三,但他認為香港的綜合優勢較新加坡好,「香港股市市值穩居全球前五,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環球風險管理中心,以及亞洲區內資產及財富管理樞紐」。他認為香港要進一步發揮創新能力,尤其是內地的大市場優勢。例如在中央政策支持下,放寬跨境買賣的限制,令兩地金融合作的通道愈來愈闊,內地的客戶可以買到香港有競爭力的金融產品,必有愈來愈多外資機構願意來港發行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

23條確立 對港政策「只會更好」

對於有意見認為23條立法會影響外資來港,嚴剛形容此一說法為「謬論」,他認為23條立法後法律邊界更清晰,對外資的保障會更明確。他指絕大部分外資企業都希望透過香港將業務做大、聯通內地,而23條立法後,國家安全得到保障,中央給予香港的政策只會愈來愈好,「我估計中央給予香港的政策包,金融方面會佔好大部分」,令香港可以繼續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對歐美投資香港的企業亦有好處。

(香港怎麼辦)

相關字詞﹕香港怎麼辦系列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