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馬屎洲為大埔吐露港一個61公頃島嶼,與旁邊的鹽田仔由沙洲相連。島上岩石以沉積岩為主,東南岸為本地罕有露出二疊紀(2.9億至2.5億年前)的岩石層,為了肯定其科學價值,政府於1982年將馬屎洲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後來馬屎洲附近一個小島吸引大量鷺鳥棲息,政府於1999年將該小島、馬屎洲、丫洲與羊洲劃為「馬屎洲特別地區」。馬屎洲2009年被納入為香港地質公園範圍,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地質景點之一。
含3地質時代地層
馬屎洲雖小,卻包含3個地質時代的地層,當中以東南岸的岩層最具代表性,亦即水茫田所在,主要包括因褶皺構造運動嚴重變形的泥岩、粉砂岩和砂岩;西北部海岸一帶呈粉紅、橙紅色的礫岩、角礫岩、砂岩、粉砂岩和凝灰岩大概於侏羅紀形成;北部的石英岩岩性與黃竹角嘴相近,很可能是泥盆紀地層。
至於馬屎洲名字的由來,漁護署指坊間流傳數個說法,其一是馬屎洲曾為英國殖民政府軍隊牧馬之地,因馬匹在島上遺留大量排泄物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