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公院手術疫下延期苦等 停工婦幸獲捐助私院開刀

【明報專訊】公立醫院於新冠疫情期間曾多次削減非緊急服務,本報曾報道左足踝關節磨損及發炎、忍痛生活數年的桂姐,在手術前半年突被通知要延期一年,復康曙光又被遮蔽。不過,有善心人早前捐助桂姐在中大醫院接受手術並已順利完成,桂姐直言「想像不到若繼續排(公院),左腳會變成點」。然而並非所有病者也如桂姐幸運,社協幹事連瑋翹指出,延遲治療可能影響病人心理狀况,期望政府盡早交代處理「後疫情」工作,包括醫管局積壓的非緊急服務如何「清龍」,另建議日後向受影響病友提供精神健康等協助。

明報記者 何珮瑚

促醫局交代如何「清龍」

社協倡供病友社福服務

新冠疫情下公立醫療系統連番受壓,其中去年9月第五波反彈期間,公院最多曾削減四成非緊急服務,部分病人預約手術延期,56歲的桂姐是其中一人。她原排期今年2月接受關節融合手術,惟去年9月被通知手術要延至2024年1月,長年被病痛折騰的桂姐陷頓感徬徨。

桂姐的經歷被報道後,去年11月她獲善心人捐助在中大醫院完成手術,現正在家休養,定期需到醫院覆診、接受物理治療等。曾任職酒樓和保安的桂姐因痛症而停止工作,靠傷殘津貼和親友協助等維持生活開支,術後一心希望自力更生,笑言自己「相當心急,希望可以盡快康復上班」,故每日在家踩迷你健身復健單車,在劏房外的走廊練習步行。

桂姐因足踝關節磨損及發炎需接受關節融合手術,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牀助理教授暨中大醫院骨科專科醫生凌家健講解,相關部位甚少出現純退化性關節,估計桂姐早年曾「拗柴」,隨後處理不當,長年累月演變成關節炎。手術需利用鋼片及骨螺絲固定關節,凌指一般而言相關接合面需時約3個月便穩妥,惟腎臟問題、糖尿等慢性病亦會影響復元速度,故難估計個別個案何時完全復元。

一直跟進桂姐個案的連瑋翹稱,延遲醫療服務除了影響病人身體,亦影響心理狀况,建議政府日後調整公院服務時,應為受影響者提供社福服務、增加醫社合作等。

新一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已出爐,連瑋翹對於政府就改善公院輪候情况等訂立明確指標感高興,但遺憾未有涉獵如何處理醫院積壓的非緊急服務及醫治長新冠患者。

醫局:合適病人將轉介私院

醫管局回覆本報稱,已陸續為早前受影響的病人重新編排並進行手術,以盡量減低對病人影響。發言人補充,正進一步檢視服務需求,在可行情况下繼續加強人手及資源、將合適病人轉介私營醫療機構,盡力照顧不同需要。

相關字詞﹕連瑋翹 社區組織協會 非緊急服務 新冠疫情 醫院管理局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