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20年內經歷SARS及新冠兩場疫症,醫護汲取SARS一役經驗,更有系統應對新冠疫情。任職公立醫院醫生的香港胸肺學會會長林倩雯,SARS當年為初級醫生,至新冠疫情成為Dirty Team一員,曾照顧一名最終不幸離世的染疫病人。她說即使經歷兩場大疫症,對病人離世仍有感觸。
夫同院染SARS 為探病不放假
醫生:以為看慣死別 惟仍有感觸
本港2003年突爆發SARS,造成299人死亡,有站在前線抗疫的醫護人員不幸犧牲。林倩雯憶述當年剛任初級醫生,負責在復康部照顧病人,而丈夫亦在同一醫院任醫生。她說當時丈夫接觸SARS病人後染疫,她曾到病房探望,「看到年輕的他連下牀都喘氣,非常擔心」。為爭取與丈夫見面,即使身心疲累,她也不願放假休息。
3年前爆發新冠疫情之時,林倩雯已是資深醫生,更成為Dirty Team一員。疫情初她曾照顧一名70多歲的染病伯伯,他入院時情况尚好,每日與其相依為命的孫兒視像談天,惟隨伯伯情况愈趨嚴重,已無法回應孫兒,最後不幸離世。林惋惜地說:「以為自己看慣了生離死別,但有些場面仍有感觸。」
SARS缺認識 求助專家學溯源追蹤
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何重文在SARS爆發初期正休假照顧分娩妻子,他說當時被一通電話召回醫院站在抗疫前線,但所有醫生對SARS欠缺認識,防疫意識亦薄弱,沒有一套完整系統追蹤染疫病人及其密切接觸者行蹤。
療法及醫護經驗助抗新冠得心應手
當年同樣參與抗疫的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會長林偉奇,當時向港大傳染病醫生司徒永康求助,學習掌握流行病學調查的重點,並用人手方式記錄每個病人入院前的行蹤。
三人均形容SARS為「短痛」,僅約4個月便結束,而新冠卻是長久戰。回望兩場疫症,他們說本港醫療技術20年來逐漸進步,加上累積SARS等疾病所帶來的經驗,醫護面對新冠「變得較得心應手」。
何重文說,SARS後期開始對治療方式「有眉目」,如發現藥物利巴韋林及雞尾酒療法有效對抗病毒,並於新冠疫情重新完善相關研究,亦有不同先進醫療器材如呼吸機應對疫情。
今年是SARS二十周年,香港胸肺基金會、香港胸肺學會及美國胸肺學會(港澳分會)周六(11日)起,一連兩日在荃灣荃新天地舉辦「從沙士到新冠」健康教育展覽,將展出從醫學層面回顧兩大疫症及抗疫動畫等內容,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