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聞二

垃圾續增憂毁港島紅樹林 環團促南海域劃保護區

【明報專訊】香港南海域去年被納入「藍色使命」世界希望點,惟該處海洋污染未減,本報記者上月底跟隨香港海洋保育聯盟(聯盟)出海觀察,發現海面有塑膠垃圾,更現疑似導遊旗的旗子。聯盟成員稱南區海域常現塑膠垃圾,恐易遭動物誤食,稱來源多是水上活動,冀港府將香港南海域劃為海洋保護區,以減少海上垃圾。據環保署統計,去年4個政府部門收集的海上垃圾量為5463公噸,較2021年升約3.8%。

去年5463噸海上垃圾 升3.8%

據環保署統計,2022年由漁護署、食環署、康文署及海事處所收集海上垃圾的統計數量為5463公噸,比2021年的5262公噸增約3.8%。海事處回覆本報查詢稱,當局去年在全港水域總共收集2662噸海上垃圾,主要為木板、膠袋、發泡膠、廢紙、樹葉和空罐等。

南區多塑膠垃圾 或因水上活動

聯盟上月底舉行「香港南海域探索」活動,本報記者及聯盟成員於帆船觀察到大潭港及南部水域海面上不時漂浮垃圾,多於沿岸處發現,包括有喝完飲料的膠樽和膠袋等。帆船駛進香港仔海峽近海洋公園處時,有聯盟成員留意到海面有「似乎是旅行團的導遊旗」的垃圾。

聯盟成員陳天明表示,「南區(海域)多塑膠垃圾」,而這些垃圾多是由風從珠江三角洲吹過來,或是水上活動造成。聯盟另一成員Enno Davait稱,香港南海域的主要物種「就是垃圾」,海上垃圾會隨水漂流至大潭紅樹林,造成污染,影響植物生長,而該處為「港島唯一的紅樹林」,理應保育。

西貢「拾荒者」:出海一次撈20磅

除香港南海域,西貢亦見海上垃圾。常於西貢海活動的海洋拾荒者Kitti表示,出海一次至少運回約20磅垃圾上岸,主要是發泡膠、膠樽和膠袋,還有一些鬼網。她認為垃圾多來自水上活動,例如船上派對、滑水和釣魚。

Enno認為,要改善上述情况,政府應將32個聯盟擬定範圍包括香港南海域納入為海洋保護區,限制人類活動。Kitti說,在海上執法有困難,出海除要考慮天氣因素,亦難即時追蹤棄置垃圾者,認為增設海洋保護區能有效改善亂扔海上垃圾情况。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