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科大研AI裝置助肺病患者 居家玩遊戲做呼吸訓練

【明報專訊】不少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後遺症,須定期到醫院做肺部訓練,由醫生指示使用大型儀器,惟一來一回,除了麻煩,過程亦較被動,致康復進度緩慢。科大團隊近年研發小巧的人工智能(AI)裝置,讓患者玩遊戲,隨時隨地做呼吸訓練,提升訓練效率。領導研發的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昨日表示,正與內地醫院商討合作,目標一年內推出市面。

申辦醫學院 盼發揮教學作用

團隊自去年底發表多篇學術文章,介紹3個近年研發的智能醫療機械,包括居家肺部功能檢測儀、多功能手術機器人和手部觸覺系統(見表)。每項研發時間約兩至三年,團隊去年獲創新科技署資助。申亞京說,科大正申辦本港第三間醫學院,期望上述裝置能發揮教學作用。

回憶當年確診新冠,申亞京說後遺症足足纏繞他兩個月,某天和醫生傾談,得悉須時刻照顧和訓練肺部,啟發他研發相關裝置。裝置內有一個氣流感測器量度用家呼吸力度,準確度99%,又設小遊戲,用家可邊控制吹氣力度,邊操控遊戲中的飛鳥避過障礙,玩法似Flappy Bird遊戲。

與深圳醫院商合作 盼一年內推出市面

申亞京說該裝置比一部手機還要輕,易操作亦富趣味,相信能增加患者主動訓練的誘因,又可即時儲存數據到伺服器,對比以往在醫院做測試,患者或因不熟悉儀器操作致10多分鐘才能記錄一則數據,訓練效率更高。他說團隊正搭建雲端數據平台,讓醫生遙距監測病患的訓練進展。他透露正跟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合作,蒐集意見,盼一年內將裝置推出市面。

研發手術機械人較同類細六成

團隊亦研發了多功能手術機械人。申亞京引述數據稱,全球每年約有2500萬人死於肺癌、缺血性心臟病等狹窄腔道疾病,過往要診治這些病人,醫生需用內窺鏡機械人,穿過直徑少於兩毫米的腔道,惟這些工具直徑大多2至3毫米,尺寸大亦難導航。是次研發的手術機械人直徑僅0.95毫米,體積較同類機械人少六成,除具備攝影及導航功能,亦能協助採樣、送藥和激光熱療等,誤差少於30微米。申亞京說機械人已在肺部模型及豬肺內做測試,料半年內開展動物實驗,目標5年完成人體臨牀測試。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