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文青」是個身分,也是種生活態度,讓人聯想起咖啡廳、藝術、文創、電影等。若回到1980年代的中國,往日的知識青年又是什麼面貌?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兼作家曾繁裕用10年時間,分析當時的華裔知識青年小說創作,去年出版英文著作Chinese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 Ambivalent Bodies and Personal Literary Histories,以一本書打開一代年華,揭示不同世代少年的拼勁。
【明報專訊】「文青」是個身分,也是種生活態度,讓人聯想起咖啡廳、藝術、文創、電影等。若回到1980年代的中國,往日的知識青年又是什麼面貌?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兼作家曾繁裕用10年時間,分析當時的華裔知識青年小說創作,去年出版英文著作Chinese Educated Youth Literature: Ambivalent Bodies and Personal Literary Histories,以一本書打開一代年華,揭示不同世代少年的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