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辨高危生 智庫倡學校勿怕談死 兩校問卷調查 小部分中學生視死亡「解脫」

【明報專訊】近年學童自殺個案屢現,有青年智庫聯同民間組織發布《生死教育研究:香港中學生看生死研究報告》,透過到校做問卷調查及小組討論,發現小部分學生認為「曾認真想過自殺」、「死亡可讓其逃離這可怕的世界」等。香港生死學協會會長、註冊社工梁梓敦稱,推展生死教育有助識別高危學生,舉例有學生萌生「現世是苦難,死亡反而更好」等念頭,或是一種警號。

「MWYO青年辦公室」聯同香港生死學協會今年初先後到兩間資助中學做問卷調查(收回277份),設「生命的意義」與「死亡的態度」兩部分,要求學生自評包括「對於自殺,我曾認真想過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未想過」、是否同意「死亡可以結束我所有的煩惱」等題目,每題滿分為5分。

結果顯示,「生命的意義」總平均分是3.12分,顯示受訪學生傾向認為生命是有意義;「死亡的態度」總平均分為2.89分,反映學生普遍認為死亡是生命過程一部分,「是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事。不過,部分題目結果兩極,有小部分人認為「死亡可解除生命的苦難和重擔」等。調查亦發現,四成學生對不同學科有關死亡的描述感興趣,反映他們想了解相關課題。

小組討論 多學生不懂走出死別傷痛

團隊其後按問卷結果,再揀選想法較兩極的學生參與小組討論,談及涉及生死的場景,包括重要的人不幸罹難,以及用壽命「交易」物質或愛(見表)。MWYO高級社區及外展主任鄧若山表示,不少學生不懂得分辨或具體地形容長時間離別與死亡的差別,亦不知如何走出親朋離世的傷痛。

有份帶領小組討論的梁梓敦表示,不少學校均忌諱與學生談及死亡,擔心會觸發學生的情緒困擾,「但是不是不講,就代表學生不會這件事(尋死)呢?」他續指,「如果學生直接和你說,他覺得現世是苦難,死亡反而更好,必然在反映一些事情」,屆時駐校社工、輔導老師可適時介入,了解學生近况,避免發生憾事。

自評心理健康愈差 愈認為死可解苦難

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副總監黎卓然說,本港學界的生死教育確是「比較缺失、比較少」,今次問卷反映出學生的心理健康自評分數愈低,愈認為死亡可解除苦難和煩惱、逃離可怕世界,建議學界持續評估學生的生死觀,識別高危學生。團隊亦建議在學校各科課程加入生死教育,政府亦可增撥資源,增加生死教育的師資培訓。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