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放學後,你拿出手機拍片放上YouTube,便能成為YouTuber。」網媒Mill MILK(MM)創作者黃曉楓(Apple)於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7月舉辦的網絡安全資訊素養日講座說道,人人皆能成為創作者。Apple認為即使創作者表達個人感受,展示內容仍需真實,資料也需正確無誤,並解說「內容創作者」(Content Creator)與記者之別,在於記者報道更為客觀,不涉創作者主觀感受。
明報記者 方綺婷
「內容創作者」一詞近期充斥網上媒體,不論KOL(關鍵意見領袖)還是YouTuber也屬於創作者,透過網絡向大眾提供娛樂及資訊。Apple說,她在網媒當創作者發布的影片,主要分為客觀及主觀兩類,在較客觀的影片,除訪問主角外,亦會訪問其他持份者,如她於2023年9月在VTuber(虛擬主播)的訪問中,除訪問VTuber米亞,亦訪問其母親、後援會會長、VTuber演唱會主辦單位負責人,並在VTuber演唱會當天訪問粉絲,以客觀及多角度報道專題。
資料蒐集要仔細 體驗要真實
而主觀的影片,Apple則以第一身角度製作內容,以2024年1月關於巴士站牌的影片為例,Apple跟隨師傅製作巴士站牌,說出「為站牌貼紙挑字很累」等個人感想。投身創作者行列前,Apple曾任紙媒副刊記者。縱使現時工作的運作模式與記者類似,同樣需構思題材、撰稿、蒐集資料及採訪等,但她說當記者時不會於報道投放太多主觀感受,重視客觀報道。
製作主觀影片時,Apple認為創作者必須做好資訊把關。Apple指出,主觀影片同樣涉及客觀資訊,內容創作者必須仔細蒐集資料和事實查核(fact check),確保資料和內容真確。拍攝時,其主觀感受及體驗過程同樣要真實。她說有部分YouTuber為求效果誇大反應,她所屬網媒的創作者和主持則偏向寫實,較少誇大反應,「覺得辛苦就說辛苦,體驗過程一點都不辛苦就說不辛苦,因為這是事實」。
有意義故事製作辛苦 卻未必多人看
中五生朱家樂平時有看Apple平台的影片,現在才知道10多分鐘影片背後,需花大量時間及心力蒐集及查證資料。Apple接着說:「但沒有人理會(我們的背後努力)。」中五生李銘濠問Apple會否因而感到失落,Apple以她訪問視障巴士迷的影片為例,該影片觀看次數逾20萬,「可能已儲了一年,(觀看次數)其實極少,但這條片我做得很辛苦。我覺得故事很有意義,很啟發到我,我希望更多人觀看」。Apple說,其他製作過程較輕鬆的影片收視可能較高,「這反映影片平台觀眾的口味,不直接反映影片(內容)好不好」。
【更多公民科知識及傳媒素養內容,請留意新學年《智學公民》及《公民學堂》(《明報》周一及周四校園訂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