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與澳門、廣州、台灣的團體合作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香港青年與家長的衝突程度是四地之中最高,高中生尤甚;親子關係則位列第三,於4類父母管教方式中,最多香港受訪青少年父母的管教類型屬於「忽視冷漠型」(42.7%),溝通及管教相對較少。
YMCA與澳門基督教青年會、廣州市穗澳青少年研究所及台灣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合作,去年6至12月問卷調查共5564名來自四地的小五至中六學生,當中2144人來自香港。四地受訪家庭類型及經濟狀况分佈亦接近。
調查發現,與家人衝突程度方面,香港分數達2.5分(以5分為最高),較澳門(2.43分)、台灣(2.35分)、廣州(2.11分)高。YMCA研究主任何新滿稱,對比高小、初中與高中生的數據,父母對高中生的正面回饋和管教規範均最少,子女感受到的親近感亦最少,而與父母的衝突最多,可見教養方式對親子關係有顯著影響。他稱,父母對子女愈多正面回饋和溝通、愈多管教規範,親子關係愈好,衝突愈少,溝通與管教可能缺一不可。
常向子女展同理心 子女「子職」更成熟
調查亦將受訪者的「子職角色」,即子女對父母所應擔負的角色責任及行為表現,劃分為4類,包括獨立自治型(為自己行為負擔)、體恤尊重型(了解及體會父母付出)、聯繫溝通型(主動告知自身狀况)、反哺回饋型(協助父母解決生活困難)。香港青年較高分的子職角色為前兩者。何新滿引述過往文獻表示,經常向子女展現同理心的父母,子女會發展更成熟的子職角色,最終更理解、包容和支持父母,有助維持緊密的親子關係。
倡增父母培訓 學校教「子職」
YMCA亦認為,現時在港有關同理心的親子教育講座和活動的對象多數為兒童及青少年,較少有為父母培訓,建議未來考慮增加;而學校亦可增加「子職角色」的教育,教導青年作為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應盡責任,如配合父母教導、關心與支持父母、維持家庭氣氛和諧等。
相關字詞﹕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