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港聞

下一篇
上一篇

灣區熱搜:遠海養殖新「藍海」 普遍能源自給

【明報專訊】幾年來,從最南端的海南到東北的遼寧,全國沿海各省均有佈局「海洋牧場」,當中以廣東起步最早,用海面積最大。廣東海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逾兩倍,海岸線4114.3公里,居全國首位。深圳、珠海、汕尾、江門、陽江、湛江、潮州7地被劃為「現代化海洋牧場先行示範區」,彼此技術路線不盡相同。

沿海各地紛設 技術路線各異

2017年,挪威三文魚生產商薩爾瑪集團設計的深海半潛式智能網箱「Ocean Farm 1」在山東青島完工。受此啟發,山東自主研發了桁架類智能深水網箱「深藍1號」,2018年建成。2023年,「支持深遠海養殖」寫入當年「一號文件」(支持農業發展的中央文件),2024年重提,並被提升至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

中國海洋大學原副校長董雙林曾對內媒稱,中國淡水資源不足,提高內陸水產養殖產量的途徑受限,近海養殖又接近承載力極限,走向遠海是大勢所趨。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副研究員王振鵬亦稱,遠海水體更清潔、水流更快,魚類活動空間更大,產量、品質都提升,以「澎湖號」的鮸魚(石鰲)為例,養殖半年時間內重量翻倍,「3斤的魚苗長到6斤,另一批5斤的魚苗長到10幾斤,而且損耗率低,存活率96%,獲得客戶好評」。

機械化智能化 須確保能源供應

他亦表示,遠海養殖的主要難題是抗風浪、物資及能源供應,「例如漁民在海面上放置傳統的塑料網箱,颱風一來什麼都沒有了」。若要常駐海上作業,就要解決漁工生活物資輸送和儲存;若想機械化自動投食、實時監測、吊裝運輸、冷藏甚至加工功能,則必須有能源供應。王強調,機械化作業可減少人手,「澎湖號」最少只需駐兩人就可完成全部作業,傳統網箱魚排可能要15人。他透露,目前不同類型的「海洋牧場」普遍由能源機構牽頭研發,除利用波浪能及太陽能的「澎湖號」,還有中廣核集團旗下的汕尾陸豐「風漁融合」項目,利用海上風力發電裝置的電力及下方空間養殖貝類、蠔及魚類,同樣「零碳排放」。

目前全國已投產最大型養殖平台為福建的「寧德1號」,養殖水體達6萬立方米;而3萬立方米的湛江「海威2號」則是廣東最大。目前,深圳正建設4艘10萬公噸級大型智能化養殖工船,計劃2025年建成試運,擬養殖東星斑、虎龍雜交斑、金鯧和高體鰤(紅甘)等名貴魚類,預計年產量可達2.2萬噸。珠海市亦計劃兩年內新增9座智能養殖平台,建造兩艘大型養殖工船。

相關字詞﹕零碳 大灣區 養殖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