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享譽拉丁美洲文壇的秘魯著名作家及詩人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周日(13日)在首都利馬離世,享年89歲。略薩與著有《百年孤寂》的馬奎斯等區內作家領軍1960到1970年代拉美文學「爆炸」時期。秘魯總統博盧阿特致哀時形容略薩是秘魯史上最傑出人物。
略薩的長子阿爾瓦羅及另外兩名子女在社交平台X宣布,父親在親友和部分讀者陪伴下安詳離世。家人表示按略薩遺願,將不舉辦公開悼念活動,其遺體將火化。
諾獎評審:描權力結構 詮個人抗爭
秘魯中產家庭出身的略薩曾被送往軍校讀書,後在利馬及西班牙馬德里修讀文學及法律,大學畢業後移居法國,在法新社和法國國營電台任職記者,1963年發表首部長篇小說《城市與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一炮而紅,往後發表《酒吧長談》(Conversación en La Catedral,1969)、《世界末日之戰》(La guerra del fin del mundo,1981)和《公羊的節日》(La fiesta del chivo,2000)等,堪稱著作等身。
其作品跨越多種文類,在小說、戲劇和散文作品從各種視角講述故事,嘗試不同形式敘事。其作品常探討領導者與其臣民之間令人不安的關係,並以對社會現實的細膩描繪而獲譽。略薩獲諾獎時,評審委員會讚揚他「對權力結構的描繪,及詮釋個人抗爭、反叛與挫折的鮮明意象」,形容其作品「結構複雜,包羅不同角度、不同聲音以至不同時地」。
政治觀由左轉右 曾選總統落敗
略薩在大學年代思想左傾,但隨年紀漸長而轉右,不滿21世紀初拉美左翼政府相繼冒起的「粉紅浪潮」。略薩1976年一拳打在馬奎斯臉上後,二人絕交多年至2007年才和好,後來他指肇因是二人對在拉美左翼有重要地位的古巴及其已故領袖卡斯特羅的看法迥異。略薩1990年曾競選秘魯總統,稱要拯救國家「免於經濟混亂和馬克思主義暴動」,但爆冷不敵日裔的藤森,後移居西班牙,去年搬回利馬度過餘生。他幾年前指2019新型冠狀病毒源自中國,遭北京抨擊和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