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國際要聞

朔爾茨援烏雷聲大雨點小 德貢獻受質疑

【明報專訊】2022年2月27日,即俄軍侵烏的第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國會發表演說,聲言這場戰爭是「時代轉折點」(Zeitenwende),宣布將國防開支佔GDP比例提升至2%(柏林長期未有履行的對北約承諾),並透過發債籌集1000億歐元作為軍費額外撥備。事隔將近3年,儘管德國對烏軍援金額僅次於美國,惟朔爾茨政府在關鍵決策的遲疑,加上提升軍費進度緩慢,令柏林始終受到外界爭議。

決策遲疑 提升軍費進度慢

朔爾茨政府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表現,早在開戰前已受詬病,例如堅持不向衝突區域提供武器的政策慣例,只肯承諾供應頭盔,直至戰爭爆發後才「轉軚」,向烏軍供應反坦克武器和「刺針」肩射防空導彈。

根據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 Kiel)統計,如果只計軍事援助總金額,由開戰日起到去年除夕日,德國的126.1億歐元是歐洲最多,領先英國和丹麥,距榜首美國(641.3億歐元)仍有大段距離。朔爾茨政府最受爭議的是其援烏時機落後於戰場走勢,例如拖沓供應主戰坦克和榴彈炮等重要武器,間接影響烏軍反攻能力;其另一爭議是堅拒提供「金牛座」巡航導彈。

專家指「時代轉折點」宣言告失敗

作為朔爾茨政策標誌的「時代轉折點」安全防衛轉型宣言,德國政治專家普遍認為已告失敗。自烏戰以來,德國軍費佔GDP比例確有超過2%,但這要計入1000億歐元額外撥備的逐年分攤金額,到2027年底額外撥備用完後,柏林需每年增加接近300億軍費才能達標。

某程度上,軍費開支問題是「交通燈聯盟」解體的導火線,綠黨外長貝爾博克經常抱怨朔爾茨援烏不力,惟即使社民黨籍防長皮斯托里烏斯要求增加預算,自民黨籍財長林德納卻追求更保守的預算。展望下屆政府,總理大熱默茨在援烏立場上更進取,主張軍費應「最少每年800億歐元」,而且「北約的(軍費佔GDP比例)2%目標也只是下限,而非上限」,還同意向烏軍提供金牛座導彈。然而,隨着「特朗普2.0」疏遠歐洲主流政壇,柏林未來將面對更大壓力,至少暫時仍沒有德國政黨會同意特朗普要求軍費佔GDP比例提升到5%的誇張目標(美國自己也未做到)。

(德國大選)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